许多人在遭遇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都会丧失自信心。那么,如何重树自己的自信?如何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呢?今天让我们走近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具体了解一下吧!
;21创造宣言;学习目标;1.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于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同文化教育人士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战时教育运动。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樵()夫豢()养陡()然
烟囱()中()伤走投()无路
玄奘()懦()夫塑()像
遁()词鲁钝()哑()口无言;饶恕();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章语言风格,思考这篇文章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2—4);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什么是宣言?;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创造宣言”的含义?;4.本文作者的宣言???什么?;品味第一部分;品味第二部分;2.第3、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第4段,“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一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这句话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品味第三部分;提出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2.作者是如何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3.作者是如何反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4.作者是如何反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5.作者是如何反驳“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6.作者是如何反驳“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