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罗贯中(约1330—约1400),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戏曲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典籍,文化素养深厚。他的作品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施耐庵故里《水浒传》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2),本名彦端,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今江苏省泰州市),迁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市),再迁吴县,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由于缺乏资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说法不一。他还被人认为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老师。《水浒传》插图吴承恩塑像吴承恩(1500-1582),是明朝小说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幼时便好搜奇闻趣谈,爱读野记稗史。一生中除了做过短期的长兴县丞外,始终过着卖文为生的清贫生活。主要作品《西游记》,他的诗、文、词创作很多,被后人编订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西游记》《红楼梦》曹雪芹曹雪芹(1715-1763)是清朝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曾祖父、祖父、父辈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余,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13岁家道中落,后以卖画为生和靠朋友接济度日。在38岁左右开始专心致志地创作《红楼梦》,1762年的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世。生前《红楼梦》写到80回。《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贾宝玉和林黛玉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印章第14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中国历史P-89目录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明清科技三、明清文化新课引入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16世纪以来,花生、玉米、甘薯(红薯)等作物逐渐传入中国,得到广泛种植。16世纪60年代,甘薯已经成为云南和福建的主要食物。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大、耐旱、土壤适应性高,在广大山区和北方干旱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明清以来中国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P-89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的重要性,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道光时期,全国人口超过4亿人。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其一,宣布垦荒归己,由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并且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顺治六年四月,明确宣布:“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有主荒田,令原主开垦,官给牛、种。其二,又作了补充规定:“如有主荒田,原主不能开垦,地方官另行招人耕种,给予印照,永远承业,原主不得妄争”。顺治十四年,又宣布将“永远承业”改为“永为己业”。顺治帝(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2)水利兴修方面,治理大河,修建水利工程;(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技术、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明清时期被加固了的钱塘江海塘经济作物花生、甘薯在清朝时被广泛种植新的高产量农作物引入中国;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同时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清朝耕织图清朝治水图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的优势!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明朝后期,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清代粉彩瓷器手工业商业(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商业网(2)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清朝著名徽商:胡雪岩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晋商通常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盛世滋生图3、人口的增长(1)、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