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封建统治危机中国历史阅读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7本单元开篇,了解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第12课明朝的兴亡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中国历史目录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的巩固二、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三、张居正改革四、明朝的衰亡新课引入元末红巾军起义形势图元朝顺帝末年,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人民死者过半。黄河决堤后,冲坏山东盐场,严重影响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元朝下令修治黄河,从各地征发的十几万民夫聚集在安徽等地。由于劳役繁重,引起民夫不满。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从而拉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的巩固1、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1351年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多地义军响应建立政权。其中,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消灭各方势力,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其人其事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他和秦始皇一样,给后世留下了严重的“相貌疑云”。不管他长得丑与帅,他的聪慧、胆识和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毋庸置疑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姓名:朱元璋(1328--1398)外号:朱重八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贫农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主要经历:1328—1344年放牛,1344—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讨饭1347—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撞钟1352—1368年造反(这个猛)明朝的那些事儿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家庭困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2、明朝的政治体制①明太祖废丞相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性质:“内阁”是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官员称为大学士,由皇帝选拔的文官组成,在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在中央材料: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宰相胡惟庸?③宦官专权宦官: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原因: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机构:司礼监(内廷宦官机构)权力:①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开始营建北京城。1420年,皇城建成,次年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保留中央机构,形成两京十三布政司的行政格局。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中央置中书省统六部掌行政,御史台掌监察,以大都督府掌军事(相当于元朝枢密院),地方置行省。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分全国为北京、南京和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俗称十三省。地方还设立了掌军事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和掌司法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三者互不统属,直接面对中央。布政使司之下基本上是以府统县,州则分直属于布政使的直隶州和隶于府的属州。明朝在边疆和民族地区保留元朝建立的土司制度。设立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军民事务,设立哈密卫等管理西域。这些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稳固了明朝的统治。明朝的那些事儿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