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清末和民国初期的教育;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上的争论
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
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以王韬、容闳、陈炽、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一、全面学习西学,包括西方的自然、工艺、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二、改革科举制度,因为它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三、建立近代学制,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系统;四、倡导女子教育,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二)、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的教育活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盛宣怀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所从事的教育改革活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一是兴办学会和发行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及《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1894年10月和11月《万国公报》刊登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址馆内珍藏的《时务报》。;二是兴办学堂,传播维新思想,培养维新骨干。著名的有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
;万木草堂:
1893年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时设立,学生100余人,以陈千秋、梁启超为学长进行日常管理,继承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注入了新的内容,如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之外,还包括西方哲学、万国史学、地理、数学、格致、外国文字、政治学等学科,成为当时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为维新运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898年戊戌政变后被解散。;万木草堂修葺一新,对外开放。;翻新后万木草堂的康有为讲堂;湖南时务学堂:在谭嗣同等人的推动下,1897年创办于长沙,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他以万木草堂学规为蓝本,制定《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在教学中注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民权学说,推动了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
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1895和1896年分别设立于天津和上海,最早采用西方近代学制形式,分初、中、高年级,相互衔接,逐年递升,是近代三级学制的雏形。
;湖南时务学堂总理及教习合影;南洋公学;1897年建校初期外院(南洋公学)师生合影(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图片);经正女学:
1898年由梁启超、经元善等倡议设立于上海,其教师和管理人员均由中外女士担任,课程分为中文、西文两大类,前者传授中国传统的女性读物如《女孝经》、《女论语》、《女戒》,以及女红、绘画、医学等;后者讲授英文、算术、地理、体操等学科。该校1900年停办,但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女子学校,开启了时代的新风尚。;女孝经图·南宋
故宫博物院藏;
;(三)、百日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选拔维新人才);
2、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1900年毁于战火,1902年复办);
3、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令各省府厅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4、派人出国游学;
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制,这些措施大多并未实施即被废止,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在1898到1912年间所使用的名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898年戊戌变法时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任西学总教习。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後,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於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成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京师大学堂匾;190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它是戊戌维新时光绪帝在1898年筹办的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图为1903年京师大学堂重要教职员合影。;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清末学制的建立
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