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4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天监
年间,距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到
了唐代贞观年间,因高僧寒山由天台山到这里作住持,所以改名寒山
寺。当时寺内有一口大钟,以声音洪亮闻名于世。自唐代诗人张继的
名诗《枫桥夜泊》问世以后,寒山寺更为人们所熟知。
张继的《枫桥夜泊》,曾由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文征明手书,
并刻于石碑,立在寒山寺内。明末,寒山寺毁于大火,诗碑也被焚破
碎。后经人苦心搜寻,将残碑碎片嵌留在碑廊的墙壁上。现在寒山寺
内陈列的张继诗碑是晚清光绪年间俞樾补书的。诗里提到的那口大钟,
早已不知去向,现在悬挂在大雄宝殿内右侧的一口青铜钟是日本友人
在1906年赠送的,八角钟楼上的另一口铁钟也是近代之物。
寒山寺历经沧桑,现存建筑是清末重建的,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寺内苍松翠柏,林木茂盛,其中最有特色的樱树、五叶松都
是解放以后日本友人赠送的。每当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绿江南的
时候,寒山寺内一棵棵樱树吐芯展芳,淡红色的樱花开满枝头,五叶
松枝繁叶茂,苍翠欲滴,衬托着寺内的古老建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
勃的景象。
1
寒山寺今天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
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张继一生,仅以此诗流传后世,但仅此一诗,已足够使他名传千
古。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学子一样,总希望
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
举成名天下知」。发榜之日,能够享受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
能得到袍笏加身的荣耀,衣锦还乡。并能在琼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
风采,亲见天子的龙颜。
发榜之日终至。带着满腔的期待,张继上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名字。
脸上的笑容渐渐抹去,嘴角上扬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来愈紧
绷,眉头愈锁愈深,心愈揪愈紧。一滴泪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过
这个男子汉的脸颊。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他落榜了!榜纸那
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此时此刻,他觉得众人都在
看着没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议论纷纷。羞惭沮丧的张继,低着头离
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和船家议好了价,张继踏上小舟。船行似风,纵一苇之所如,凌
2
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止于苏州枫桥之下。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
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
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沈。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
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绝。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唉!这
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离我而去。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
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
无法安眠。今夜,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滑过水面,撞
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沈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
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
坎上,又沈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这无眠的一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
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
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榜上有名,他的名
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早已湮没无闻
了。
世事难料,许多事物的价值,皆非当时可定。张继是上榜好呢还
是落榜好以当时而言,谁愿意落榜但以多年后的今日来论当时,张继
3
落榜落得还真好,因为落榜而有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而使张继的
声名不朽,那一场失眠,也因此而不朽。
苏轼超然台记有云:「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
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
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
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其意是说:「我们对物
的好坏观念常有既定的看法,而忧乐的心里也就由此产生。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