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早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了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知道商周时期青铜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3.知道甲骨文的含义、造字方法、特点、地位及影响。
4.认识楚辞与诗经在我国文学上的地位。
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难点:关于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其文字的演变。
【自主预习】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医学上,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问世的《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思考与互动探究】
A.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朝开始。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主要用于及军事等方面。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
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还出土了中原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思考与互动探究】
A.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炼铜?到了商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和功能有什么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诗经》和“楚辞”
西周和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战国时期,楚国的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的两大源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思考与互动探究】
C.《诗经》和“楚辞”有哪些历史和现实价值?
【双基训练】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是考证历史的依据。在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铜镜,有力证明了:
A.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出现了铜器B.齐家文化遗址居民最早具备审美的观念
C.甘肃地区的镜子均为青铜制品D.只有齐家文化才会制造铜镜
2.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青铜器使用范围广泛
C.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D.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器
小明暑假到首都博物馆参观时,在介绍材料上发现有很多青铜器珍品出自商周时期。下列关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类丰富,数量众多B.工匠准确掌握了铜、锡、铁的比例
C.采用的是“泥范铸造法”D.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著名代表
4.下列哪一时期的历史可以与“甲骨卜辞”,殷墟的遗物、遗迹完全吻合:
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D.东周历史
5.下图中的字是甲骨文中的“人”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
A.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文字B.甲骨文与我们今天的汉字有渊源关系
C.商朝时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D.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