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月光曲专业文档.pdf
文件大小:778.63 K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1.05万字
文档摘要

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mdash;mdash;《》

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mdash;mdash;《》

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

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mdash;mdash;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的

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

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

(3mdash;mdash;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

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

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

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

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

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

1

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贝

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

关于《》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

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

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

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

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贝多芬和《》,点明题意。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详细介绍贝多

芬谱写《》的经过。

其中第二段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至9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

2

作并弹奏《》。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

记录了下来。

写作特点

1、本文着重写贝多芬谱写《》的经过,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

发展变化,这种情感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是交织在一起

的。

2、作者由实在的事物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内涵。

3、本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陌生mdash;mdash;生疏苏醒mdash;mdash;清醒陶醉

mdash;mdash;沉醉

纯熟mdash;mdash;熟练幽静mdash;mdash;清幽微云mdash;mdash;

薄云

反义词:陌生mdash;mdash;熟悉幽静mdash;mdash;喧闹微云

mdash;mdash;浓云

纯熟mdash;mdash;生疏断断续续mdash;mdash;连续不断

词语注释

幽静:幽雅安静。本课指这条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3

谱写:写作(乐曲)等。

陌生:生疏,不熟悉。

水天相接:形容水面广阔;远远看去,好像水和天连在一起。

清幽:非常秀丽,非常幽静。

恬静:很安静,本课指盲姑娘由于想象和向往乐曲中的意境,脸上表

现出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本课指从乐曲的意境中清醒过来。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弱:小而弱。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句段赏析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

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句说的是贝多芬散步于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听到

了钢琴声。幽静,幽雅寂静,这里指小路十分偏僻、清静。一位世界

著名的音乐家到各地旅行演出,还到小镇演出,可见他是生活在人民

4

中间的。断断续续,时断时续,这里指琴声不连贯,说明弹琴人对所

弹的曲子还不熟练,为下文多难弹啊作了铺垫。茅屋,屋顶用芦苇、

稻草等物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