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及解析(二)
真题是网上收集的,都是考生靠回忆整理出来的,大体的题意和真题基本上一致,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可能会和真题有出入。参考答案是本人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甚至和评分标准有较大出入。以上请悉知!
某改性沥青生产企业位于市级工业园区西部,建有沥青生产装置、原料和产品罐区、装卸站、助剂仓库、循环水装置及药剂间、空压机房、应急柴油发电机房(包括柴油暂存间)、办公楼、化验室以及埋地事故应急水池等工程,现拟实施技术改造。
技改项目建设规模维持不变,主要建设内容有:拆除厂区西部的露天沥青生产装置,在该址新建研发中心;在厂区东部新建沥青生产车间,车间内布置自动化水平更高的沥青生产装置,并通过调整配方和操作参数以提升产品性能;配套新建一套沥青烟处理装置。
改造后改性沥青生产工艺流程图
来自原料储罐的石油沥青用泵送至制造釜,利用燃烧机直接对制造釜加热,当釜内沥青达到一定温度后,按比例向釜内加入固体助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S)、各类树脂以及液体助剂润滑油,控制操作条件并不断搅拌,使SBS吸收沥青中的饱和分发生溶胀;溶胀后的混合物料经研磨分散形成均匀的连续相,再送发育罐适度搅拌和稳定一定时间,检测合格的改性沥青送产品储罐,定期装车外运。
原料和产品沥青储罐均采用导热油作为加热和保温介质,导热油炉燃料为天然气。润滑油在生产车间桶装暂存,袋装SBS和树脂储存在助剂仓库内,SBS和树脂毒性均较低,针对其可燃特性,本项目在助剂仓库内增设监控报警仪表。
项目通过加强设备密闭性和温度自动控制,从源头减少沥青烟挥发。制造釜和发育罐产生的工艺废气引至车间集气总管,产品装车鹤管上设吸风罩收集装车废气,上述废气与储罐呼吸气均经管道送沥青烟处理装置。沥青烟处理采用“烟雾隔离+废气与燃烧尾气换热+直燃
氧化(燃料为天然气)+燃烧尾气与废气换热+水喷淋”工艺,处理后尾气经1#排气筒排放。废气处理装置设管线蒸汽保温、插板阀、冷凝液收集以及温度和压力等监控仪表,可及时发现异常并形成联锁,防范事故。
燃烧机、导热油炉采用天然气低氮燃烧技术,燃烧废气分别经2#和3#烟囱排放。制造釜固体助剂投料废气经集气罩收集后至布袋除尘器处理,尾气经4#排气筒排放。
新建的研发中心进行沥青配方研究、新产品开发、性能测试和质检等工作,除上述生产物料外,还使用酸碱类试剂、高分子添加剂、苯系物等多种有机溶剂。各实验室操作台均设集气罩,产生沥青烟和异味的实验在设有过滤器的通风柜内进行,实验废气统一收集至“水
喷淋+除水+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由5#排气筒排放。研发试剂存储于试剂间并安装监控报警仪。研发中心二层设有危废贮存点,暂存研发产生的液态危废,危废贮存点为独立房间,建有泄漏收集围挡和应急物资柜。
沥青生产过程不产生工艺废水,正常生产设备不清洗。地坪冲洗水和初期雨水经隔油、沉淀后,与水喷淋塔排水、公用工程排水和生活废水混合后纳管排放。
该市级工业园区起步较早,产业较杂且存在异味投诉,园区外西侧有居民点。近一轮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提出:严格控制环境风险和异味排放,从园区西边界向东设置产业管控空间,该范围内不应新增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Pmax)≥1%的废气排放源,产业管控空间内现有企业应提升环保治理和自动化水平。
环评文件编制单位经实地踏勘和资料分析,确定企业改造后现有办公楼、助剂仓库和新建的研发中心位于产业管控空间内。针对产业管控空间内的研发中心,采用估算模型计算了其无组织排放和5#排气筒有组织排放主要污染物最大1h地面空气质量浓度,5#排气筒排放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预测值为0.0072mg/m3,其最大地面空气质量占标率为主要污染物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中的最大值。在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识别了罐区、生产车间、助剂仓库和研发中心的危险性,核实了依托现有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判断出研发中心试剂储存量小、风险低,固体助剂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规定的危险物质。
注:①沥青烟成分较复杂,包括游离碳、烃类及其衍生物,含有多环芳烃类,具有明显异味;项目用沥青在保温后为液态,黏度较高;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SBS中不含苯乙烯单体。②研发中心所用有机试剂多数可归类在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中,根据《环境
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TVOC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为600ug/m3(8h平均)。
1、指出1#排气筒的主要废气污染因子。
污染因子:沥青烟、苯并[a]芘、TVOC、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气浓度。
解析:指出污染因子这类题基本上是必考的,而且我觉得应该是送分题了,这类题对于环保相关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是很简单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