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及解析(一)
真题是网上收集的,都是考生靠回忆整理出来的,大体的题意和真题基本上一致,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可能会和真题有出入。参考答案是本人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甚至和评分标准有较大出入。以上请悉知!
第一题海上风电项目
拟建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位于某北方沿海城市临港工业区外东部海域,规划装机容量204MW,设计使用年限20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4台风力发电机、1座220kV海上升压站、1座陆上集控中心和相应的海底电缆、陆上电缆敷设工程等。
海上风电场东西长8.4km,南北宽2km,水深11~14m。24台风力发电机(轮毂高度127.7m,叶片半径113m)间隔有序排列在场区边界上,距海岸的最近和最远距离分别为32km和40.4km,单个桩基占用海域0.185hm2。风电场每3台发电机组成一条集电回路,8条集电回路通过35kV海底电缆(8条总长39.6km)接入位于场区中心的220kV海上升压站低压端。升压站高压端通过1条220kV海底电缆(长36.2km)和220kV陆上电缆(长7.2km)与陆上集控中心相连。海上升压站为四层结构,海上平台平面尺寸40.5mx35.5m,4根基占用海域0.16hm2。海上升压站采用无人值守运行方式,在二层设有一个柴油发电油罐间(油罐储量13t),事故排放的油污和消防产生的废水排入布置在一层的1座150m3事故油罐。风机等设备定期维修产生的固废及含油废水等,由专用装置收集后送陆域处理。
海底电缆敷设采用“管沟法”,专用设备在海底挖出管沟并将电缆置于沟内。施工完成后,管沟经自然回淤得以恢复。发电机桩基、升压站桩基以及海底电缆敷设工程所在海域大部分为农渔业功能区,主要经济鱼类有中国对虾、小黄鱼、三梭子蟹、白姑鱼、叫姑鱼、鲲和绵鲥等。风电场距叫姑鱼产卵场的最近距离为1.6km。根据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该海域水动力环境稳定,底栖生物密度22.65g/m2。
根据鸟类现状调查报告,项目区鸟类的生态类群以游禽最为丰富,其次为涉禽和鸣禽。鸟类居留型以冬候鸟为主,其次为旅鸟,留鸟种类较少。大部分鸟类集中在沿岸陆域及海岸滩涂区活动,海上风电场所处海域为单纯的开阔海洋生境,在此栖息和觅食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均较少。观察期间,风电场所在海域的鸟类种类及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环评文件编制单位确定项目海洋水质环境评价等级为1级,现状评价拟引用评价范围内2022年春、秋两季已有的海洋水质环境调査资料。该调查资料春、秋季设置的海洋水质环境调查站位分别为24个和22个。
1、指出本项目海洋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工程所在海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类型。
海洋工程类型
工程规模
工程所在海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类型
海上风电工程
204MW
生态敏感区
海底电缆工程
75.8km
生态敏感区
解析:工程类型和环境类型参考《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需要注意的是电缆工程的规模是由集电回路电缆39.6千米和升压站海底电缆36.2千米组成,陆上7.2千米不应算进去。
2、海水水质环境现状调查站位数量是否满足要求?说明理由。
满足要求。
理由:本项目海洋水质评价等级为1级,按评价要求水质调查站位沿岸海域至少20个,近岸海域至少15个,其他海域10个,已有现状春秋调查站位24个和22个,符合至少数量站位的要求。
解析:这道题我是有点纠结的,首先要判断海域类别,根据题干,风电场已经远离沿岸海域和近岸海域,似乎可以判断为其他海域,但是因为有电缆工程,涉及沿岸海和近岸海域,所以我觉得按沿岸海域做题可能比较合适。我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全部写出来,反正也没几个字,耽误不了时间。
3、计算海上风电场桩基用海20年底栖生物损失量。
(24×0.185+4×0.16)×10000×22.65×20=23.0124吨
解析:本题按24台风电桩基和1个海上平台4根桩基的面积算,应注意的是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4、识别风电场运营期危险单元、危险物质、环境风险类型。
危险单元:柴油发电油罐间、150m3事故油罐。
危险物质:柴油、油污。
环境风险类型:柴油罐、事故油罐柴油、油污、废水泄漏,火灾、爆炸引发的次生污染物排放。
解析:参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这题比较简单,也没有好说的。
5、从保护鸟类角度,风电场选址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合理。
理由:现状调查表明大部分鸟类集中在沿岸陆域及海岸滩涂区活动,而风电场距海岸的最近和最远距离分别为32km和40.4km,远离沿岸陆域及海岸滩涂区,且风电场所为单纯的开阔海洋生境,在此栖息和觅食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均较少。观察期间,风电场所在海域的鸟类种类及数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综上理由,风电场选址对鸟类影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