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中职高教版中国历史.ppt
文件大小:34.5 M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3.84千字
文档摘要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历史目录CONTENTS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壹贰叁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新课引入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深刻地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验,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大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如何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中共八大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2、反右斗争扩大化党中央顺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1957年春,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1957年4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西方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针对这一情况,1957年7月,毛主席在南京计划召集华东各省的省委第一书记开会,研究分析形势,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某些人严重地扩大化了。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为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这一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为实现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正式决定在全国农村中建立人民公社。《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宣布“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这本来是出于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却演变成一场不顾客观条件、争相推动农业集体生产组织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的普遍的群众性运动。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在人民公社内部,从生产资料所有、分配制度、交换关系乃至社员的生活资料都强调一个“公”字。大办人民公社的过程,实际上成为大刮“共产风”的过程。这些所谓不断增加“公有”成分的错误做法,完全违反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其结果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而且使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的破坏。4、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十年建设成就(1)、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