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
探索中曲折发展;目录;新课引入;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反右斗争扩大化;1957年4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西方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针对这一情况,1957年7月,毛主席在南京计划召集华东各省的省委第一书记开会,研究分析形势,部署反右派斗争。
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某些人严重地扩大化了。
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为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年至196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正式决定在全国农村中建立人民公社。《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宣布“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在人民公社内部,从生产资料所有、分配制度、交换关系乃至社员的生活资料都强调一个“公”字。大办人民公社的过程,实际上成为大刮“共产风”的过程。这些所谓不断增加“公有”成分的错误做法,完全违反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其结果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而且使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的破坏。;4、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十年建设成就;(2)、十年建设成就(1956-1966年);二、“文化大革命”;在“全面夺权”中,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斗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内乱局面引起了老一辈革命家、党员干部、群众的严重忧虑和强烈愤慨。;3、“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粉碎“四人帮”,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张照片记录了当时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庆祝胜利的场景。;三、伟大的建设成就;2、“四五”规划成就;3、三线建设成就;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也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困难。;人物描写;4、农业建设成就;先进典型
英雄模范;5、中国外交实现重大突破;6、思想的贡献;标题;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