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交通港站与枢纽》国际航运中心介绍-教学课件(非AI生成).ppt
文件大小:1.34 MB
总页数:3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8.59千字
文档摘要

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到2020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转型和升级阶段。在2008年前,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的航运业走出低谷,快速持续发展了6年时间,成为航运业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繁荣期。但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不景气的下降周期,国际贸易活动开始进入萎缩期,而与国际贸易流量相伴而生的国际航运业开始进入冬季,这从国际航运运价指数一路暴跌就可以反映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提出,无疑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要求上海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完善航运服务布局;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转型并承担服务全国的任务。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形成上海港、上海站、浦东虹桥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海陆空重要枢纽,形成以公路为主骨架的联结陆海空主枢纽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市场物流网络逐步扩大,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很大提高,以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上海港吞吐量1984年首次达到1亿吨。2000年,上海港成为两亿吨大港。此后,上海港吞吐量加速递增,2003年突破3亿吨,2005年攀升到4.43亿吨,短短5年中,增加了两亿多吨,,航运业跨越式发展可见一斑。从1978年9月,上海港开出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班至今,集装箱的发展始终成为拉动港口吞吐量的强大动九198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万标箱,到2000年突破1000万标箱,2005年又登上18084万标箱的新台阶,21年中增加了180倍。目前,从上海港始发的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120个港口,每月集装箱航班达到1967班,其中国际航班达942个。上海港以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依托,具有充沛的货源。同时,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建设,上海市水路货运量首次超过公跟目前,上海已形成连通全国40个港口,有20多家航运公司加盟的内贸集装箱水运网。随着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工程10米水深航道贯通至南京,未来的上海港,在谋取港口新的发展以及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进程中,将不断谱写新的篇章。下一张幻灯片*空运方面,虹桥机场1条跑道,2005年完成改造后的设计能力为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浦东机场2条跑道,2005年完成改造后的设计能力为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2005年,上海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为413916万人次(其中浦东机场2357.51万人次,虹桥机场178165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22052万吨(其中浦东机场18459万吨,虹桥机场3S93万吨)。*根据《上海航空枢纽战略规划》,上海航空港的功能定位是集本地运量集散运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通过若干年建设,构建起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并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建设目标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07年为准备和起步阶段,打好基础,两个机场的客货吞吐总量分别达到4900万人次和250万吨;从2008年至2010年,将基本建成上海航运枢纽,两个机场的客货吞吐总量分别达到8400万人次和410万吨;2011年至2015年,两个机场的客货吞吐总量分别达到1亿人次和700万吨,全面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其中浦东机场的客运吞吐量可达8000万人次,中转客流占4010左右,有望位于世界前三位。*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只有硬件还不够,还必须有软件支撑,要有吸引力的国际中转政荒按照区域功能规划,虹口区的北外滩地区定位为航运服务集聚区,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么此地拥有23公里的黄浦江岸线,其航运业的形成发展已有150多年历史,是上海航运业的重要发祥地目前,北外滩已成中国内地航运服务产业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不仅吸纳了包括中国唯一国家级水运交易市场一一上海航运交易所、中国港口协会、上海海事局、上海报关协会等单位,还集聚了近2000家港务、航务、货运、代理、物流等航运服务企业。2005年上半年引进的航运服务企业就达224家,其中CEPA框架下的独资货代企业有28家。目前,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已在北外滩启动,到2008年底,约有50万平方米商办楼、20万平方米酒店、14万平方米住宅和6万平方米文化娱乐设施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为上海航运业实现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聚提供载体,从而加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的改善。*案例:洋山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