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写作指导与素材积累:“铭记教训”与“放下过去”.docx
文件大小:37.4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4.68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

2025届写作指导与素材积累:“铭记教训”与“放下过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对于已经完成的事,没有必要再去评论,劝谏;对过去犯的错误,不再责备。《战国策》又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于过去的事,你认为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孔子的话和《战国策》中的句子,说明对“前事”的不同态度。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表达的是放下“前事”的洒脱;《战国策》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的是要铭记“前事”并以之为鉴。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对立,但又辩证统一,前者表达的是对于已经完成的事和犯错误的事的态度,后者表达是对于经验教训的态度。两种态度针对不同情境,并没有对错之分,考生围绕任意一种观点写作都符合题目要求。如果能够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体现辩证的思维,那么立意会更加深刻。

本题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表达认识和思考。考生在具体写作时应该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切忌写成“四不像”的文章。如果写成记叙文,应该写清“过去的事”,并交待自己是怎样面对或处理的,可以适当运用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叙述得更为生动具体。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以表达对材料两种态度的看法和思考。

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先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如既要铭记教训,也要懂得放下过去。接着阐述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结合孔子的话,论证为什么要学会放下过去,毕竟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再事后评论劝诫已经于事无补;对于犯下的错误,也就更不必耿耿于怀。然后阐明,对于过去犯下的错误,与其追究责任,求全责备,不如引以为鉴。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教训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才能减少犯错的遗憾,比如那些实验失败的科学家要从以往的实验中总结教训,比如历朝历代的帝王要从过往被灭国的王朝中吸取教训,才能让自己的王朝走得更久远等等。最后,再次表达对于“过去的事”的态度,重申观点。

【立意】

1.放下过去,专注于现在的生活。

2.善于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才能更好地前行。

3.既要铭记教训,也要有放下过去的洒脱。

4.于忘却中成长,在铭记中深潜

【素材】

(一)名言

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罗西塔

在我们的一生里,遗忘是有必要的,而记得也有必要。——三毛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李秀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过去的事物唯一可爱之处就在于它已经过去。——王尔德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

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731罪证陈列馆

(二)语段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每一个成功人士,都经历过千山万水,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铭记与忘却,是必修的一课。铭记,让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忘却,让中国一雪前耻。学会铭记,民族耻辱历历在目,吾辈应谨记教训;学会忘却,一切伤痛都已过去,吾辈应奋发图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三)事例

张纯如:“遗忘历史的人必将重蹈覆辙。”有人想要歪曲南京曾经的历史,那么她就用双手将真相永留人间。为了让国际社会承认在世界的东方发生过这起惨绝人寰的事件,25岁的她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南京,广泛查阅不同国家对此事件的描述,并跑遍南京大街小巷去询问亲身经历者,历时三年完成了《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正是因为她的口诛笔伐,张纯如受到了日本部分群体的无休止谩骂、威胁、跟踪、监视,36岁在折磨中终结生命。

汉高祖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收拢天下民心,为“文景之治”奠定根基;唐太宗虚心纳谏,仁政治国,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安民盛世。

屠呦呦:通过整理中医药书籍,遍访名老中医,她汇集编写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集。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青蒿提取的灵感,并结合使用现代低温乙醚浸提等技术,经过多次试验,成功提取出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有效降低世界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范文】

铭记过往,笑对今朝

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如何对待过去的事,先哲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而《战国策》又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种观点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