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救处理规范与操作流程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伤情评估与判断
01
外伤急救概述
03
止血技术规范
04
伤口处理流程
05
特殊外伤处置
06
急救体系协作
01
外伤急救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分类
外伤是指身体受到外界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等因素的损害,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内脏等各个层次的损伤。
按致伤原因可分为机械性外伤(如跌伤、撞击伤等)、化学性外伤(如酸碱烧伤等)、生物性外伤(如动物咬伤等);按伤口类型可分为开放性伤口(如擦伤、切割伤等)和闭合性伤口(如挫伤、震荡伤等)。
急救基本原则
迅速脱离致伤源
初步判断伤情
伤口处理
送往医院救治
首先确保患者安全,迅速脱离致伤源,避免进一步伤害。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心率等,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
对于开放性伤口,应尽快清洗伤口并止血;对于闭合性伤口,可适当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在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后,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救治。
常见外伤误区
误区一
忽视伤口清洗。很多人认为伤口应该保持干燥,但实际上,清洁的伤口更有利于愈合,因此应该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01
误区二
滥用抗生素。在没有专业医生建议的情况下,自行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药物滥用和耐药性增强。
02
误区三
过度包扎伤口。适当的包扎可以保护伤口免受进一步污染和损伤,但过度包扎会阻碍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
03
误区四
忽视疼痛。疼痛是身体受伤的信号,如果忽视疼痛,可能会延误诊断和治疗。
04
02
伤情评估与判断
观察患者整体情况
包括呼吸、心跳、意识等生命体征,判断是否有休克或严重损伤。
暴露受伤部位
迅速除去衣物,暴露伤口,以便更好地评估伤势。
检查伤口情况
观察伤口的位置、大小、形状、深度及出血情况,评估伤口的严重程度。
询问患者感受
询问患者疼痛程度、有无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以及受伤经过。
初步检查步骤
伤势分级标准
轻度伤
重度伤
中度伤
特殊伤
皮肤表层擦伤、轻微割伤,出血量较少,可自行止血,无需缝合。
皮肤全层裂伤、肌肉撕裂,出血较多,需进行止血、缝合等处理。
涉及骨骼、关节、内脏等重要部位的损伤,可能出现休克、昏迷等危险情况,需立即就医。
如烧伤、冻伤、化学伤等,其处理方法和标准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业处理。
危险信号识别
呼吸急促或困难
心跳加速或减弱
意识模糊或昏迷
伤口持续出血
可能是胸部受伤或呼吸道受阻,需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可能是心脏或循环系统受损,需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
可能是脑部受伤或严重失血,需立即就医,并采取急救措施。
可能是动脉破裂或凝血功能异常,需进行紧急止血处理。
03
止血技术规范
直接压迫止血法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使用无菌纱布或清洁布料直接压迫出血部位,可迅速控制出血。
压迫力度适中
压迫时间
需用足够力度压迫,但不至于影响血液循环,避免造成组织坏死。
一般需持续压迫数分钟至半小时,直至出血停止。
1
2
3
止血带使用要点
在出血部位的上方,用止血带或绷带紧紧勒住,达到止血目的。
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
需确保止血带压力足够,以阻断动脉血流,但又不至于损伤周围组织。
止血带压力适中
记录止血带开始使用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如1小时)需放松一次,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标记止血带时间
特殊部位止血技巧
头皮出血
四肢出血
颈部出血
由于头皮血供丰富,出血较多,需用绷带或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止血。
颈部大血管破裂出血,需迅速用绷带或手指压迫出血部位,并将伤员头部向出血侧倾斜,以防血液流入呼吸道。
在出血部位的上方,用绷带或布条紧紧勒住,同时抬高受伤肢体,以减少出血量。
04
伤口处理流程
清洁消毒标准
清洗伤口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清洗伤口,去除污垢、血痂和异物。
01
消毒处理
使用碘伏、酒精或双氧水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杀灭细菌,降低感染风险。
02
清洗后处理
清洗后要用无菌纱布或棉签将伤口周围的水分擦干,避免残留消毒液或其他化学物质对伤口造成刺激。
03
包扎材料选择
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可以保护伤口,避免感染,同时有利于伤口透气和愈合。
纱布包扎
创可贴包扎
弹性绷带包扎
适用于较小的伤口,方便快捷,但是要注意定时更换,避免创可贴过敏或超时使用导致皮肤不适。
适用于关节部位的伤口,能够固定纱布,避免伤口受到牵拉或摩擦。
感染防控措施
避免伤口接触污水或污物,保持伤口周围皮肤干燥,减少细菌滋生。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根据伤口情况定期更换敷料,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敷料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
定期更换敷料
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生素应用
05
特殊外伤处置
骨折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法
健肢固定法
三角巾悬吊法
石膏绷带固定
用绷带将夹板固定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