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儿误吸家庭急救.pptx
文件大小:3.26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2.16千字
文档摘要

演讲人:日期:小儿误吸家庭急救

CATALOGUE目录01误吸基本认知02误吸症状识别03家庭急救步骤04急救器械使用05后续处理要点06预防措施建议

01误吸基本认知

误吸定义与常见诱因01误吸定义误吸是指小儿在玩耍、进食或哭笑时,将异物吸入气道,引起呼吸困难、窒息等危险症状。02常见诱因小儿的口腔和鼻腔发育尚未完善,咀嚼和吞咽功能较弱,同时好奇心强,容易将小物件放入口中。

高发年龄段与危险物品婴幼儿期是误吸的高发时期,特别是1-3岁的幼儿,此期孩子活动能力增强,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高发年龄段常见的危险物品包括糖果、坚果、果冻、小玩具、硬币、纽扣等,家长应特别注意防范。危险物品0102

黄金急救时间窗说明误吸发生后的几分钟内是急救的黄金时间,家长应尽快采取措施,避免孩子因缺氧而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黄金急救时间窗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可以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挽救孩子的生命。急救措施的重要性

02误吸症状识别

突发性呛咳异物吸入后,立即出现剧烈咳嗽,可能伴有呕吐。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症状。突发性呛咳与呼吸困难

面色发绀与声音嘶哑01面色发绀误吸导致缺氧,面部及口唇出现青紫色。02声音嘶哑误吸异物可能损伤喉部,导致声音嘶哑或失声。

意识状态变化判断误吸后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意识模糊患儿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异常情绪。烦躁不安0102

03家庭急救步骤

保持冷静与体位调整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判断孩子的状况,不要惊慌失措。保持冷静将孩子头低脚高,俯卧于家长手臂上,保持头低位,有利于异物排出。体位调整

叩击部位将婴儿面朝下,躺在家长前臂上,用手托住下颌,保持头低位,另一只手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用力叩击5次。检查异物叩击后,检查婴儿口腔内是否有异物排出,若异物已排出,及时清理。一岁以下婴儿背部叩击法

一岁以上儿童海姆立克法01腹部冲击家长站在孩子身后,环抱孩子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紧贴孩子腹部中线,另一手包住拳头,并用力向上、向内收紧,形成冲击力,帮助异物排出。02背部叩击若腹部冲击未能使异物排出,可让孩子面朝墙壁,家长站在孩子身后,用手支撑孩子胸部,另一手掌根在孩子肩胛骨之间用力叩击,帮助异物排出。

04急救器械使用

小儿吸痰器用于吸取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窒息。01空心手掌在紧急情况下,可用于拍打孩子背部,帮助其排出异物。02急救药品如抗过敏药物、消炎药、止痛药等,以备不时之需。03消毒纱布和棉签用于清理孩子口腔和鼻腔内的异物及分泌物。04家庭急救包必备物品

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过度深入孩子鼻腔或喉部。正确使用吸痰器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吸力,以免伤害到孩子。适度吸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前清洗双手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密切观察孩子反应吸痰器操作注意事项

紧急呼叫120的关键信息报告孩子情况向120接线员清晰描述孩子的状况,包括误吸物品、时间、症状等持电话畅通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时,保持电话畅通,随时接受指导或转达新的信息。告知家庭位置提供准确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以便急救人员迅速到达。准备好孩子病历资料如有相关病历或药物过敏史,应提前准备好,以便急救人员参考。

05后续处理要点

气道通畅确认方法若小儿呼吸平稳、无异常声响,可初步判断气道通畅。观察呼吸状况口唇红润,说明血氧饱和度正常,无窒息危险。检查口唇颜色可用手轻轻捂住小儿口鼻,观察其是否有挣扎或抗拒反应,以判断呼吸是否受阻。尝试呼吸测试

观察期护理注意事项保持安静避免剧烈哭闹或运动,以免加重呼吸道阻塞。01密切观察持续观察小儿呼吸、心率及口唇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02拍背促排可通过轻轻拍打小儿背部,帮助其排出误吸物。03

送医检查指征说明反复呼吸道感染若小儿近期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可能与误吸有关,需送医检查。03若怀疑误吸物已进入气道,应尽快送医进行专业处理。02怀疑异物进入气道持续咳嗽或呼吸困难若小儿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或口唇发绀,应立即送医。01

06预防措施建议

婴幼儿喂养安全规范喂奶姿势喂食速度食物选择喂食时专注喂奶时婴儿应呈半卧位,头部稍微抬高,奶嘴或乳头应填满婴儿嘴巴,避免空气进入。喂奶或辅食时,应控制食物流速,避免婴儿因吞咽不及而误吸。避免给予婴儿易呛咳的食物,如花生、糖果、果冻等。喂食时,大人应专注并观察婴儿的反应,避免分散注意力。

小物件收纳将硬币、纽扣、小玩具等小物件放在婴儿触及不到的地方。尖锐物品管理剪刀、针等尖锐物品应妥善保管,避免婴儿接触。危险物品警示对于无法收纳的危险物品,应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家人注意。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家中是否有未收纳或掉落的危险物品,及时清理。高危物品收纳原则

家庭急救知识培训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