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电大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的构建与实践
南昌电大任学文
构建“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是中央电大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根本要求,也是自试点项目开展六年以来,各地市基层电大为之探索,并应向总结性评估交纳的一张重要答卷。透视与剖析“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这一基本框架从理论上加以认识,从实践上加以探索,对开放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人仅就这一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对基本框架的理论认识
“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对整个电大“开放教育”的教育过程主要内容系统的、有机的描述。它应当表明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一般成人高等教育而具有电大开放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过程。它包括:
一基本框架的组成;二组成模块的功能;三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解决如何教,以何种方式组织教学的问题。
学习模式——解决怎样学,以何种形式学习的问题。
管理模式——解决职责和权力划分,以何种机制运行的问题。
队伍建设——解决四支队伍的结构、素质问题。
资源建设——解决教育设施和资源的完善。
支持体系——解决对师生的教育条件、环境、导学、交流问题。
监评体系——解决对教育过程的监控和教育效果的评价问题。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监评体系支持体系
监评体系
支持体系
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
队伍建设资源建设
队伍建设
资源建设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由七大模块,三大主要部分组成:包括:二大基础;二大系统;三大模块。既:队伍建设和资源建是框架的基础;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是框架的核心内容;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学习监控评价系统是框架基本保证。
二、对框架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围绕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通过电大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本人认为,实现框架中各模块的基本功能的实践要求是:
1、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放教育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教学、管理、技术、研究四支队伍是整个开放教育运行机制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满足试点项目的开展;其稳定程度如何能否满足教学的需求;素质和能力能否适应开放教育的特点直接影响框架中这一模块功能的发挥。
从队伍结构层面上看,技术队伍与研究队伍的人员数字呈上升趋势。由于开放教育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教育设施的增加决定了技术队伍与其呈正比关系。如;南昌电大教学用计算机试点前为85台,现为295台。技术保障人员原为2人,现增长为7人。中期评估时,从事试点项目论文写作人员为7人,现在参与研究人员为24人。从配比分析看,技术人员与设备比、教师人员与学生比应保持合理的比率。
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来看,借助于社会师资办学一直是教育的特点。电大开放教育的师生准分离特点决定了,必要的面授辅导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其他院校远程教育为无需面授的完全分离形式。如;北航、中外贸)。我认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受;一教师资源、二课酬、三学校对兼职教师的支持服务三大因素的重要影响。南昌电大04秋开课153门,新任教师为23人,稳定率为85%。只有少数课程如:《物管实务》为资源性因素,其他流动性师资为课酬因素和服务因素。
从师资的素质要求上看,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素质要求是:课任教师必需从一个传统的面授辅导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为实现这一转变课任教师应具备三种能力:一综合运用资源能力、二学习方式的设计能力、三课程综合教学组织能力。综合运用资源能力包括;掌握教育技术、熟悉教育资源。学习方式的设计能力是指体现在教学实施方案中,对学生各种学习方式内容安排和课时安排。课程综合教学组织能力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资源,多种学习方式,自身课程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2、以完善教育设施和资源为基点,提高教育设施、教育资源利用率
教育设施的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和它们的广泛运用是现代远程教育开展的物资前提。对整个人才培养框架起到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在这一基础工作中,教育设施、资源的配置和完善是基点,它们的运用是难点。
首先,教育设施、资源的配置与完善,从数量和质量上,决定了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只有起点或基点没有终点。因为规模会增大、设备会老化、技术会提高。南昌电大中评前投入为170万,中评后再投资140万。今后可能还会不断投入。
其次,合理的配置率和设施的完好率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保证。按中央电大标准计算机与学生比为1:6。计算机与教师比为1:1。目前多数电大已达到这一标准。但完好率仍有一定问题。尤其是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室可用时间与学期开课数之间的配置问题。决大多数电大均存在这一突出问题。
最后,要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