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十一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课件.ppt
文件大小:277 K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1.77千字
文档摘要

第十一章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学习目的和要求】;概述

奔豚气病是指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犹如小猪奔突之状,以“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

奔豚,即贲豚,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难经·五十六难》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

奔豚气病

主证: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

特点:发作欲死,复还止。

病机:感受惊恐,气机逆乱。

误汗伤阳,停饮上逆。

治法:降逆平冲,或养血疏肝,或助阳散寒,健脾利水。;一、成因与主证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第八1)

;【提要】

本条论述奔豚气病的病因和主证。

【释义】

奔豚

吐脓

惊怖

火邪

惊则气乱——下焦冲气上逆

情志不遂——肝气上逆;;二、证治

1.肝气奔豚

【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第八2)

;

本条论述肝郁化热奔豚的证治。

【原文分析】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腹痛

惊恐—肝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气上冲胸

胆失疏泄——邪正交争——往来寒热;;;【方药】

甘李根白皮——降逆,燥湿,清热解毒。主气逆奔

豚,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

脚气,丹毒疮痈

芍药、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调肝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下气

葛根、黄芩——清火平肝

甘草——调和诸药,与芍药相伍可缓急止痛;;【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适当加减,可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癔病、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肝胆疾病等。甘李根白皮临床上有用川楝子、桑白皮替代。;病案分析;;2.肾寒气上冲证的证治

【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第八3)

;

本条论述误汗后阳虚寒逆奔豚的证治。

【原文分???】

发汗、烧针——过汗——卫阳受伤——腠理不固,易受外寒入侵——阴寒内盛,上凌心阳——气从少腹上至心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发汗过多,则心阳受损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寒邪从烧针部位侵入,针处局部气血瘀滞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阴寒内盛,阳虚阴乘,下焦寒气挟冲气上逆

;

【病机】过汗感寒,阳虚阴乘。

【治法】温经散寒,降逆平冲。

外治以灸,温经散寒

内治以汤液: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阳虚外感以及某些心脏病有奔豚气症状者。;病案分析;3.肾水气上冲证

【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八4)

;

本条论述误汗后阳虚饮动欲作奔豚的证治。

【释义】

发汗过多——心阳受伤——上焦阳虚,不能下

交肾水——肾水失温——脐下悸动不宁,欲上

冲凌心;;

茯苓—《本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

桂枝—温通心阳以平冲逆之气

大枣、甘草—培土制水

甘澜水—也称劳水,水性咸,而重劳之,则甘而轻;李时珍认为甘澜水“甘、平”,所以甘澜水不助肾寒之气,而有补脾胃之功。;【临床应用】

本条所讲“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同时本方还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等。;病案分析;;【思考题】;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