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工具.ppt
文件大小:2.94 MB
总页数:4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8.91千字
文档摘要

一、检查表检查表(Data-CollectionForm)又叫调查表、核对表、统计分析表,是用来收集资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统计表。常见的检查表有:1、不合格检查表;2、缺陷位置检验表;3、质量分布检查表等。检查表的常见形式如表7-1所示。第30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分层法分层法(Stratification)又叫分类法、分组法。分层的目的在于把杂乱无章和错综复杂的资料或意见归类汇总,使之更清楚地反映客观现实。分层方法应使层内的数据差异尽可能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大,否则就起不到分层归类的作用。分层的一般方法如下:(1)按操作者分层;(2)按设备分层;(3)按原材料分层;(4)按方法分层;(5)按时间分层;(6)按环境分层;(7)其他。运用分层法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效果。第31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学习目标1.认识统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2.熟悉统计质量控制中常用的几个随机变量的定义、特点、计算和相互关系;3.了解统计过程控制中常用的几种工具的概念和使用方法。第2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节统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一、质量波动及其统计规律质量差异是生产制造过程的固有本性,质量的波动具有客观必然性;从引起质量波动的原因来看,质量波动可分为:偶然性波动和系统性波动两类。1.偶然性波动——大量的、微小的不可控因素的作用而引起,这种波动具有随机性。其特点:偶然性波动对工序质量的影响比较小,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也难以识别和消除。因此,偶然性波动也称为正常波动。工序质量控制的任务是使正常波动维持在适度的范围内。第3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系统性波动——由少量的、但较显著的可控因素的作用而引起,这种波动不具有随机性。其特点:(1)系统性波动也称为异常波动。(2)系统性波动在未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前始终具有系统性,往往导致生产过程的失控,对工序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甚至是破坏性的。(3)系统性波动虽然常由突发性因素引起,但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一般易于识别和消除。工序质量控制的任务是及时发现异常波动,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的技术组织措施消除系统性波动,使生产过程重新回到受控状态。第4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偶然性和系统性、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1.对微小的、不可控的随机性因素缺少有效的控制,常会累积成或诱发出系统性因素,导致异常波动,使生产过程失控。2.由于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使原来难以识别和消除的正常波动变得可以识别并消除。这时,原来的正常波动在新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将被转化为异常波动。为了不断提高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水平,在有效控制正常波动,及时消除异常波动的基础上,应当通过质量改进,使一些不可控随机性因素逐渐成为可控的系统性因素,不断推进质量管理的水平。第5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生产制造质量是产品设计、工艺选择、计划调度、人员培训、工装设备、物资供应、计量检验、安全文明、人际关系、劳动纪律等工作在生产现场的综合反映,工序质量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常将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归纳为“5M1E”,即:1.操作者(man);2.机器设备(machine);3.材料(material);4.工艺方法(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