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病人麻醉管理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病理生理特点
02
术前评估要点
03
麻醉方法选择
04
术中管理核心
05
术后处理重点
06
特殊烧伤处理
01
病理生理特点
烧伤面积评估标准
患者手掌大小与体表面积的百分比关系,用于快速估算烧伤面积。
手掌法
中国新九分法
烧伤深度
将人体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区域,每个区域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相对固定,用于评估烧伤面积。
根据烧伤伤及皮肤层次的不同,可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烧伤,不同深度的烧伤对治疗方法和预后有不同的影响。
循环系统代偿性变化
烧伤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以代偿血容量不足和氧气供应不足。
早期心率加快
烧伤后心肌受到损害,心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循环衰竭。
后期心脏功能下降
烧伤后大量血浆渗出,导致血容量减少,进一步加重循环系统负担。
血浆渗出
能量消耗增加
烧伤后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负氮平衡,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
蛋白质分解加速
脂肪代谢紊乱
烧伤后脂肪代谢发生紊乱,容易引起高脂血症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烧伤后患者能量消耗显著增加,与烧伤面积和深度成正比,需要及时补充能量。
高代谢状态影响
02
术前评估要点
气道损伤分级判断
轻度损伤
声带或气管黏膜轻微水肿,无呼吸困难。
中度损伤
重度损伤
声带或气管黏膜明显水肿,呼吸困难,但可维持呼吸道通畅。
声带或气管黏膜严重水肿,呼吸道受阻,需立即处理。
1
2
3
心血管系统
评估心脏功能,是否存在心率失常、心功能不全等。
01
呼吸系统
评估肺功能,是否存在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02
肝肾功能
评估肝肾功能,是否存在肝衰竭、肾衰竭等。
03
神经系统
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是否存在意识障碍、瘫痪等。
04
多脏器功能筛查
疼痛与焦虑评估
疼痛评估
通过疼痛评分、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评估病人疼痛程度。
01
焦虑评估
通过焦虑量表、情绪状态等评估病人焦虑程度。
02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缓解病人紧张和焦虑情绪。
03
镇痛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减轻病人疼痛。
04
03
麻醉方法选择
静脉麻醉适应症
静脉麻醉可以长时间维持麻醉深度,适合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手术和换药。
烧伤面积较大,需长时间麻醉
静脉麻醉可以避免吸入麻醉药物对呼吸道造成进一步伤害,适用于呼吸道烧伤病人。
合并呼吸道烧伤,吸入麻醉有危险
部分病人对吸入麻醉药物存在过敏反应,选择静脉麻醉可以避免这种风险。
病人对吸入麻醉药物过敏
吸入麻醉注意事项
吸入麻醉药物前,必须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风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控制麻醉深度
监测生命体征
吸入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需要精确控制,避免麻醉过深导致呼吸抑制。
吸入麻醉药物对循环和呼吸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复合麻醉协同方案
个体化麻醉方案
根据病人的烧伤程度、身体状况和手术需求,制定个体化的复合麻醉方案,确保麻醉效果和安全。
03
复合麻醉时,可以将多种麻醉药物和镇痛药物联合应用,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
02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静吸复合
将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发挥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点,提高麻醉效果。
01
04
术中管理核心
液体复苏计算模型
烧伤面积和深度评估
根据烧伤病人的烧伤面积和深度,计算出体液丢失量和补液量。
01
液体种类和输注速度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晶体和胶体液,并确定输注速度,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02
补液方案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烧伤前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补液方案。
03
体温维持技术手段
采用连续体温监测技术,确保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体温监测
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使用保温毯等措施,减少病人体热散失。
保温措施
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可采用体内或体外升温技术,如温水浴、加热毯等,以提高体温。
升温治疗
麻醉深度动态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仪器
使用脑电监测等仪器,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确保麻醉处于适宜状态。
麻醉药物剂量调整
麻醉深度与手术进程匹配
根据麻醉深度监测结果,实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
根据手术进程和病人的生命体征,合理调节麻醉深度,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
2
3
05
术后处理重点
多模式镇痛策略
通过不同镇痛药物联合应用,实现镇痛效果相加,减少单一镇痛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镇痛药物联合应用
神经阻滞镇痛
个体化镇痛方案
应用神经阻滞技术,阻断疼痛传导通路,达到镇痛效果。
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提高镇痛效果。
严格无菌操作
根据病人烧伤程度和病原体种类,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
皮肤护理
保持烧伤部位皮肤干燥、清洁,定期翻身,避免长时间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