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一章 疾病概论课件.ppt
文件大小:855.5 KB
总页数:4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2.1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一章疾病概论;学习要点;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致病原因的损害作用,使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表现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等,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指人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出现机体生理功能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表现,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健康与亚健康、疾病的关系:;第二节病因学;一、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一)病原生物因素临床最常见

主要包括:

1.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

2.寄生虫如原虫、线虫、蠕虫等,临床常见于:阿米巴、蛲虫、钩虫、绦虫、血吸虫等感染。

致病特点:

①病原生物进入机体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其数量、侵袭力与毒力的大小;

②有生命,有入侵途径、定位器官;

③有典型的病程经过。

;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二)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

如机械力、温度变化(高温或低温)、电离辐射、噪音、气压变化等。

致病特点:

①能否致病取决于其强度、时间、作用部位;

②多数只作用于疾病初期不参与疾病发展;

③潜伏期较短,甚至无潜伏期;

④对机体各组织器官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如刀割伤)。;2.化学因素

如强酸、强碱、化学毒物及其它一些致病的化学毒物等。

致病特点:

①致病作用与毒物的性质、剂量、作用部位、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②既作用于疾病初期又可参与疾病的发展;

③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损害;

④除慢性中毒,潜伏期一般较短。;(三)营养因素;(四)遗传性因素;(五)先天性因素;(六)免疫性因素;(七)精神、心理和社会性因素;二、疾病发生的条件(condition);诱因(precipitating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例如:

???①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诱发肝性脑病

???②体力活动、过多过快输液、情绪激动→诱发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riskfactors)——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时称之。

???例如:高血脂症、高血压、抽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三大机制);2.体液机制(humoralmechanism)

???体液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病因通过影响体液的质、量或其调节而致病,称为体液机制。

???体液因子通常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神经机制与体液机制常协同作用,故又称为“神经-体液机制”。;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发挥作用;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经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对细胞自身发挥作用;3.细胞分子机制(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

???各种病因通过影响细胞、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致病,称为细胞分子机制。

近年来,不少学者十分重视疾病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的研究)。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类所有的疾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甚至急性损伤性疾病)都与基因的改变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1.自稳态的失衡与调节(imbalanceandregulationofhomeostasis)

正常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精细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互相协调,机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亦保持适应关系,这种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疾病发生时,稳态调节的某一方面首先发生紊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机体通过反馈调节(特别是负反馈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各种新平衡的建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某些代偿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各种疾病不同的病理特点。

;举例:发热;2.损伤与抗损伤(Damageandanti-damage);3.因果交替(alternationofcauseandresult);4.局部与整体关系(local-systemicrelationship);例:危险三角区长疖子(局部感染)→挤压→扩散至颅内→颅内感染、败血症。;另一方面,全身性疾病亦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部疖肿,尿毒症患者可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