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执业兽医养殖水环境生态学重点练习.pdf
文件大小:472.56 KB
总页数:3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4.35万字
文档摘要

执业兽医养殖水环境生态学重点练习

一概述

1.典型养殖生态系统特征

池塘

池塘生态系统并非孤立,包含三个单元:

①空间的,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群组成的中央系统;

②池塘底部的底质系统;

③周缘系统(池塘周围空地)周缘生物形成的有机碎屑参与池塘养分循环。其组成是由生物

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池塘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特点:面积不大,水体深度在3m以内,生态环境的变化不稳定,有利于人为控制

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以机械、生物、化学与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一种封闭式循环水鱼类养殖方式。

特点:

①高技术:自动化控制、水处理技术、高容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

②产业化规模效益:较大规模③经济效益高④环境影响大⑤资源利用率高

工厂化养鱼:普通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循环流水养鱼

浅海与滩涂

浅海:介于滨海低潮带以下的潮下带至深度200m左右大陆架边缘之间,属滨海浅水地区。

滩涂: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

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

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

我国浅海滩涂的天然渔业资源特点:海洋动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分类:

①平原海岸地区:如我国的渤海湾至莱州湾、黄河三角洲及其毗邻海岸、苏北平原海岸等;

②港湾或沙岛后侧波浪作用减弱的海岸段:如长江口以南浙、闽、粵、港沿岸的泥滩等;

③红树林泥沼海岸:如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的红树林海岸等。

湖泊

湖泊:自然发育形成的,湖泊中生物群落与大气,湖水和湖底沉积物之间连续进行物质交换

和能量传递,形成结构复杂、功能协调的基本生态单元。湖水:雨水、地下水、地表水

稻田

稻鱼共生理论:以鱼养稻、稻鱼共生互利的一种新型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种群关系。

①鱼类就可以摄食田间杂草、害虫,充分利用这部分损失的物质和能量,“截流”作用;

②鱼类活动,翻动表土,有利于稻田通风和光照,减少水稻的竞争者,提高稻谷产量;

③鱼类未利用完的营养物质排出体外并成为水稻所必需的肥料。

2.水质指标及采集、处理和监测方法

水质指标与标准

水质物理指标:温度、嗅、味、含盐量(盐度)、色度、浊度、悬浮物(SS)、电是率总固体(TS)

和放射性等。

化学指标:碱度、硬度、pH、解氧(0)、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氮(总侧、NH-NNOx-N、

NO2-N)、磷(总磷、活性磷)、硫化物、重金属(Cd、Hg、Pb、GrAs、Cu、Zn、Fe、Mn)等,以

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

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样、粪大肠杆菌群、病毒等。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该标准将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以下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

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

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海水水质标准》

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

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水样采集、保存与监测

水样采集:在自然水流状态下进行,不应扰动水流与底部沉积物。单派CH

较大的池塘:池的四角离两岸3m处和池中心采样,可以混合测定或分别测定。

面积较小池塘(4000):取池中心二个水样。上风及下风离岸3m处,分别取中层水样

深而面积小的养鱼池:分层取样。

保存方法:低温保存(冷藏保存0-4和冷冻保存-20)、加化学试剂保存(HCl或H2SO,或HNO3,

使pH降至2左右、NaOH,使pH达到12左右)和综合措施保存

水质监测: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

水质监测的主要监测项目:

①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电导率、悬浮物、浴解氧、化学

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等;

②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锅、汞和有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