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兽医水生动物微生物学重点练习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形态
细菌:一类细胞短、结构简单、薄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弧菌、其它形态(丝状、方形),量度细菌用微米
菌落: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条件中,生长繁殖出巨大的菌
体,形成1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
菌苔:菌落连成一片,形成菌苔。
固体培养基菌落:光滑型;粗糙型;粘液型。
半固体培养基:动力学实验,穿刺两侧见羽毛状或混沌(有)清澈透明(无)
液体培养基:混沌;沉淀;菌膜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染色质壁分离后可在光学显
微镜下观察
(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3)渗透屏障,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
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
(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G+和G-细菌细胞壁的异同:
G+G-
不同点厚度大较薄
化学简单,一般有肽聚糖和磷壁酸复杂,层次多,肽聚糖很薄,无磷壁酸,
组分(含量高),类磷脂一般无,无类脂质和蛋白质含量都高
蛋白质
相同点都有肽聚糖
磷壁酸: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磷壁酸主要的生理功能:
a、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
b、贮藏元素
c、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
d、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e、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可用于菌种鉴别f、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
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主要成分为磷脂
①选择性渗透和转运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运送;
②参与细菌的呼吸作用;
③参与生物合成作用和物质的分解作用;
④参与渗透压;
⑤是细胞壁、荚膜、鞭毛等有关成分合成的场所供能部位。
⑥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细胞内含物: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积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是储存营养物(贮藏物,磁
小体,羧酶体,气泡)
核质:细菌遗传物质,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质粒不
是细菌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后细菌仍能正常生活。
3.细菌的特殊结构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运动,“栓菌”试验→旋转论
菌毛:使菌体赋于物体表面。细菌的毒力、耐药性等性状可通过性菌毛的接合而传递。
芽孢: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一定的生长阶段,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
或椭圆形的厚壁,折光性强,含水量低,具有抗逆性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形成一
个,没有繁殖能力。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包括活化、出芽、生长。
为什么芽孢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抗性?
A、含水量不同。菌体含水80%,芽孢含水40%。
B、芽孢有厚而致密的壁。
C、芽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2,6-吡啶二羧酸(DPA),易与Ca+形成DPA-Ca复合物,
它能提高芽孢的耐热性和抗氧化能力,只在芽孢中发现。
D、在芽孢形成过程中产生小酸溶解性芽孢蛋白(SASP),可以保护DNA免受UV,脱水及干
热的损害,也可以为芽孢萌发提供碳源和能源。
芽孢的形成——DPA形成——耐热性
芽孢的萌发——DPA释放——耐热性消失
是否能消灭芽孢是衡量消毒灭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标:121℃,15~30min,高压蒸汽灭菌
4.细菌的染色方法
①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主要由于细胞壁化学成分差异)
(1)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2)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
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
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细胞退成无色。
(3)沙黄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