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培养目标
扬州大学车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汽车、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领域从事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的设计、研发、制造、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1.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车辆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能够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三、课程设置
1.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专业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测试技术等。
3.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动力学、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安全工程、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项目管理等。
4.选修课程:汽车车身设计、汽车仿真与虚拟现实、汽车新能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营销等。
5.实践环节: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培养方式
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掌握车辆工程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3.研究生论坛: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进行学术报告,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4.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五、学位授予
1.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授予车辆工程硕士学位。
2.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能够反映学生在车辆工程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管理
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优化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社会需求。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5.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规范研究生教育过程。
七、预期效果
通过本培养方案的实施,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汽车、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八、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5.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总之,扬州大学车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汽车、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2篇
一、培养目标
扬州大学车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具有车辆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2.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我国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规格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车辆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
(2)熟悉车辆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能力。
2.素质与修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三、课程设置
1.公共课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大学英语
(4)体育
2.专业基础课程
(1)高等数学
(2)线性代数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机械设计基础
(5)理论力学
(6)材料力学
(7)机械制造基础
(8)电工电子技术
(9)计算机应用基础
3.专业课程
(1)汽车理论
(2)汽车设计
(3)汽车电子技术
(4)汽车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