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交通运营服务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2025修订.docx
文件大小:32.75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8.17千字
文档摘要

1

交通运营服务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

1概述

为适应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对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顺应道路运输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汽车客货运站场服务、高速公路收费服务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道路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制订本标准。

专业教学直接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本标准落实中职基础性定位,推动多样化发展,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交通运营服务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学校应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依据本标准制订本校交通运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2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交通运营服务(700203)

3入学基本要求

初级中等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4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5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交通运输大类(70)

所属专业类(代码)

道路运输类(7002)

对应行业(代码)

道路运输业(54)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道路运输服务人员(4-02-02)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汽车客货运站场服务、高速公路收费服务……

职业类证书

网约车运营管理……

6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

2

精神,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汽车客货运站场服务、高速公路收费服务等岗位(群),能够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营运调度、汽车客货运站场服务、高速公路收费及监控、网约车平台运维、运输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技能人才。

7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筑牢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类通用技术技能基础,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1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5)掌握运输统计、经济学、交通运输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6)掌握编制公交车辆运行作业计划、旅客运输作业计划等技术技能,具有应用新技术进行售、检票及编制旅客运输作业计划能力;

(7)掌握运输组织技术技能,具有初步制订货物运输作业计划、编制运输合同能力;

(8)掌握高速公路ETC等智能设备应用技术技能,具有远程监控和高速公路收费实践能力;

(9)掌握网约车平台日常运行及维护等技术技能,具有网约车平台基本运维、日常投诉及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10)掌握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技术技能,具有辨识道路运输危险源、排查和处理隐患能力;

(11)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

(12)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14)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15)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8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8.1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3

8.1.1公共基础课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

应将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教育等列为公共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