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北京]2025年首都师范大学招聘8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2.18 MB
总页数:14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7.23万字
文档摘要

[北京]2025年首都师范大学招聘8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其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共30题)

1、自然界中微观客体一般指空间尺寸小于10-6厘米,质量小于10-18克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质层次。微观粒子和场在极其微小的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现象,一般称为微观现象。微观粒子和微观现象总称微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运动服从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所反映的规律。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什么是微观客体

??B:微观客体由哪些组成

??C:什么是微观现象

??D:什么是微观世界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分析文段,前两句引出什么是微观现象,即微观客体一般指微观粒子,而微观粒子和场在极其微小的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现象称为微观现象。后两句进一步阐述,提到文段核心话题“微观世界”,即微观粒子和微观现象的总称,故D选项“什么是微观世界”为重点内容的同义替换,当选。

A、B两项“微观客体”是为了证明什么是微观现象本身非重点,均排除;

C项“微观现象”是为了引出最终话题“微观世界”,也不是文段重点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D。

?

2、人们讲话最注意的恐怕莫过于自己的话语所引起的反应。如果讲话人由于自己的幽默而忍俊不禁,听众却一个个莫名其妙甚至没有反应,讲话人会感到很不舒服。

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听众不理解讲话人的幽默,讲话人将会很不好受

??B:幽默的讲话者都希望自己的幽默能影响听众

??C:讲话人在讲话时不应该忍不住而发笑

??D:听众的反应决定讲话人的情绪

正确答案选项:C

解析:文段开篇引出观点,即人们讲话很注意自己的话语所引起的反应,接着通过“如果”假设,听众对讲话人的讲话没有反应,讲话人会不舒服。

A项,听众不理解讲话人的幽默,讲话人会不舒服,表述正确,排除;

B项,讲话人希望自己的幽默影响听众,对应首句,表述正确,排除;

D项,人们最关注听众反应,即听众的反应会决定其情绪,表述正确,排除;

C项,讲话人不应该在讲话时发笑,文段没有提及,文段强调的讲话人忍俊不禁但听众如果没有反应,讲话人会不舒服,选项不符合文意,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本题选C。

?

3、下列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耸人听闻

??B:眼急手快

??C:金壁辉煌

??D:留芳百世

正确答案选项:A

解析: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A项正确,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

B项错误,眼急手快的“急”应该为“疾”,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C项错误,金壁辉煌的“壁”应该为“碧”,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

D项错误,留芳百世的“留”应该为“流”,是指美好形象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

故本题选A。

?

4、“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对联)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拈连

??B:夸张

??C:比喻

??D:双关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本题考查言语理解与表达。

A项错误,拈连,就是指借助上下文的语义关连,把上文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手拈来,巧妙地用于下文本来不相配的乙事物上的修辞方式。

B项错误,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C项错误,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D项正确,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毫末”既可以指头发又可指不起眼的技术,“顶上”既可以指头顶上也可以指技艺高超。有双重意义,故修辞手法应为双关。

故本题选D。

?

5、专家认为,如果汽车技术行业经过长年的研发能降低3%的油耗,就可以算是非常显著的研究成果了;但即使是能降低3%的油耗,对实际生活中的消费者来说也不太明显。而且汽车生产厂家在不影响加速动力性的情况下,已经在尽量省油,目前生产的汽车在节油和动力方面的效果已经达到了最佳配置比。

根据这段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消费者对能否节约3%的汽油不在乎

??B:目前生产的汽车已经达到了最佳的制动效果

??C:无论汽车技术怎么发展,节油效果都不会很显著

??D:在节油和动力的最佳配置比方面再寻求突破难度很大

正确答案选项:D

解析:D项,根据文段“经过长年的研发能降低3%的油耗,就可以算是非常显著的研究成果了”、“效果已经达到了最佳配置比”等表述,可知想要再寻求突破的难度很大,表述正确。

A项,文段强调“油耗降低3%,对消费者来说效果不明显”,无法得出“消费者不在乎”的结论,无中生有,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