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细目.docx
文件大小:16.64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3.16千字
文档摘要

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细目

2025年6月7日,在2025中国医院大会暨行风建设大会上,中国医院协会王雪凝副会长正式发布《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细目》。该项工作由中国医院协会发起并组织,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全国近200位医院管理专家,在既往版本的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2025版患者安全目标体系包含10条核心目标和54项实施细则,主要呈现三大创新特色:

强化系统管理理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

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患者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

深化医患协同机制,增强患者及家属在安全管理中的主动参与性。

此次修订工作汇聚了全国医院管理领域的集体智慧,将为提升我国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供重要指导。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行为。应至少采用两种方式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出生日期、病案号等。不得将房间号、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

(二)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技术手段不得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且必须结合口语化查对。

(三)在实施输血、手术、化疗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双向核对识别患者身份,并记录核对人员信息以备查。

(四)核实患者信息时需对患者进行开放式提问,若患者由于病情或能力不足无法应答(如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无名患者、新生儿等),则询问其家属或照护者,同时核实腕带、患者身份证或就诊卡等信息;若患者无家属或照护者在场,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并记录核实过程。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全流程管理,强化高警示药品和易混淆药品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完善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监测系统。

(二)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和点评流程,严格落实药物重整。

(三)强化特殊管理药品(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及高风险药物(如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监管,规范使用行为,严格执行用药风险文书告知制度。

(四)构建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中药注射剂、激素类药物及抗凝药物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促进合理用药。

(五)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操作规范,确保审核、查对和安全配送流程的落实。

(六)完善输血信息系统,严格规范血型鉴定、用血指征审核及输注核对等关键环节,实现从申请、审核到输注、监测、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促进合理用血。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严格执行手术(包括日间手术)的术前检查、评估及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强化手术风险评估。

(二)规范落实术前、麻醉前评估及术后访视制度,加强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

(三)严格执行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标记手术部位,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四)规范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与交接流程,明确转运节点和交接内容,确保患者转运安全。

(五)加强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倡导开展多模式镇痛。

(六)建立完善的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和报告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目标四】加强有效沟通

(一)建立医务人员间规范化的信息交接流程,确保医疗信息的连续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跨专业团队协作,重点规范高风险患者交接班、多学科会诊、紧急事件响应及用药安全信息传递等关键环节。

(三)推行结构化沟通工具,建立电子病历系统与即时通讯平台相结合的多渠道沟通体系。

(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和强制性报告制度,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持续质量改进,构建公正的患者安全文化。

(五)定期开展医务人员沟通技能培训,重点提升“危急值”报告、复杂病例讨论等场景下的沟通效率。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一)落实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检验、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危急值”报告流程及记录要求,确保操作流程落实到位。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建立定期更新机制。

(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重点追踪夜间、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段,以及跨院区转诊患者的报告时效性。

(四)实现“危急值”业务全流程闭环管理,并加强相关培训,完善临床“危急值”管理信息系统。

(五)强化门诊等重点部门“危急值”管理,建立覆盖报告、处置、复查、反馈的全流程追踪机制,定期开展执行效果评价与质量改进。

【目标六】预防和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一)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重点加强急诊、产房、ICU、血透室等重点科室感控管理,落实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

(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重点加强侵入性操作前、无菌操作前等关键环节的手卫生管理,配备必要的手卫生设施。

(三)确保侵入性操作安全,规范注射、内镜诊疗、介入操作等全过程无菌技术管理,强化相关医务人员培训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