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2025修订.docx
文件大小:34.27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8.6千字
文档摘要

1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教育)

1概述

为适应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对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顺应土木工程建筑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测量、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工程质量检测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土木工程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制订本标准。

专业教学直接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本标准落实中职基础性定位,推动多样化发展,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学校应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依据本标准制订本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2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700201)

3入学基本要求

初级中等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4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5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交通运输大类(70)

所属专业类(代码)

道路运输类(7002)

对应行业(代码)

土木工程建筑(48)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工程测量员S(4-08-03-04)、筑路工(6-29-02-03)、桥隧工(6-29-02-05)、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员(4-08-05-08)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测量、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程质量检测……

职业类证书

建筑信息模型(BIM)、路桥工程无损检测……

6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

2

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工程测量员、安全员、质量员等岗位(群),能够从事施工测量、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工程质量检测等工作的技能人才。

7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筑牢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类通用技术技能基础,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1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5)掌握必需的画法几何、工程制图知识,具有绘制施工图和读懂施工图的能力;

(6)掌握路基的结构组成和施工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完成填、挖方路基施工,防护及排水施工等工作的能力;

(7)掌握路面的结构组成和施工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完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施工等工作的能力;

(8)掌握桥涵上部结构的组成和施工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完成钢筋混凝土梁(板)及涵管的预制和桥面系施工等工作的能力;

(9)掌握桥涵下部结构的组成和施工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完成桥梁涵洞基础、各类桥墩、桥台施工等工作的能力;

(10)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技能,具有完成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放样等工作的能力;

(11)掌握现代测绘的基本技能,具有完成外业数据采集工作的能力;

(12)掌握道路建筑材料的种类、试验检测等知识和技能,具有对施工原材料和施工现场工程质量进行检测的能力;

(13)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

(14)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16)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3

(17)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