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及解析(八)
真题是网上收集的,都是考生靠回忆整理出来的,大体的题意和真题基本上一致,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可能会和真题有出入。参考答案是本人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甚至和评分标准有较大出入。以上请悉知!
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于2009年完成环评审批,2013年建成试运行,现拟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
该高速公路主线全长95km,双向四车道,其中KI段(K0-K62)长62km。位于平原微丘区,设计车速100km/h,路基宽度26m;KⅡ段(K62-K95)长33km,位于山岭重丘区,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度24.5m。公路在K75建设1座桥长300m的大桥跨越青龙河,在K87-K94建设1座7km特长隧道,隧道在K90设置1个通风竖井(衬砌后竖井内径6m,井深280m),竖井采用自上而下方式开挖,从井口出渣,井口至已有二级公路建设3.5km施工便道。2014年和2020年设计车流量分别为KI段8000pcu(标准小客车辆)/d、14000puc/d,KI段7000pcu/d、12000pcu/d。
环评报告书中记载的公路沿线基本情况概述为:公路KI段以农业植被为主,KII段以山区林木植被为主;青龙河水环境功能为III类,桥址下游5km处为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边界;特长隧道穿越的山林植被覆盖度较高,隧道出口(K94)附近有河溪及水田;公路沿线200m范围内共有29个声环境敏感点,全部为村庄。声环境影响评价表明:在2020年设计车流量条件下,有10个村庄声环境质量超标,应采取声屏障措施;位于公路K33的M村庄距离公路路肩90m,预测声环境质量达标,不设置声屏障。
环境报告批复文件提出:应进一步优化路线设计方案,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植被破坏;采取措施减缓隧道施工排水对农田的影响,对山顶植被实施生态监测;对预测声环境质量超标的村庄采取声屏障等措施;跨河桥梁路段应采取防范车辆事故泄漏措施。
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表明:试运行阶段车流量KI段6500pcu/d,KIII段4500pcu/d;为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植被破坏,改移K82-K85约3km路段线位,最大改移距离330m,声环境敏感点由2个增至4个,其中,新增P村庄距离公路路肩90m;特长隧道施工期间产生涌水量较环评预测水量显著增加;根据图纸,跨青龙河桥梁已设置桥面事故水收集管道,按环评要求在河岸基岩上设置了200m3事故应急池,事故应急池底板高程95m,桥址处设计防洪水位90m;制定了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配备事故应急设施。
验收调查单位制定噪声验收监测计划时,认为P村庄与M村庄距公路路肩距离一致,可以类比M村庄的监测结果,不需要开展P村庄的噪声验收监测。
问题:
1、给出K82-K85改移路段验收调查时需了解的声环境敏感点信息。
(1)4个声环境敏感点与改移路段的位置关系。
(2)4个声环境敏感点的声环境功能区划、建筑物数量、朝向、层数、人口数量情况。
(3)声环境敏感点与改移路段的高差、之间的障碍物情况、地面状况。
2、采用M村庄的监测数据类比P村庄噪声影响的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设计车流不一样,交通声源源强不一样。
(2)两村与公路之间的地形地貌、障碍物、地面情况不完全一致。
(3)两村距离公路中心线距离不一样。
3、指出特长隧道排水对植被影响调查重点关注的内容。
(1)实际排水量、处理情况及效果、排水去向。
(2)排水对隧道穿越段山体植被的实际影响,如植被面积、植被覆盖率、植被群落结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3)排水对农田农作物的实际影响情况,如影响面积、农作物生长、产量变化等。
(4)环评及批复要求采取的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
4、说明青龙河桥事故应急池验收现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1)应急池有效容积、底板高程、防渗等实际建设情况。
(2)应急池与桥面事故废水收集系统连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