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视角下的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自主发展”列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维度之一,强调要培养“具有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能力的人[1]”。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健全育人成效评价制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担当责任、勇于探索、练就本领、从严要求自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其成为自主发展的个体,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3]。它既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技能,又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养的育人目标。就小学生而言,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其养成自律习惯、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
二、赋能: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视角
赋能理念传入教育领域后,主要关注教师、学生、学校三个主体。学生赋能指教育者给予学生话语权、参与权等,让其成为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决策者,从而提高其主体性。教师在实施学生赋能时应给予学生更多机会,让他们参与教育过程、承担学习责任,从而发展其潜能。教师不仅要创造条件、提供资源来支持学生成长,还要增强学生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具体到小学教育,学生赋能更加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对学生予取予求,而是要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会规划时间、把控进度,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调整学习策略,并付诸行动,加以改进。在主动建构知识、管理自我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内化独立人格,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三、基于赋能理念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技能,对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具有深远的影响。班主任要从赋能视角审视自我管理教育,转变理念,创新实践,在营造民主氛围、丰富实践活动等方面精准发力,探析基于賦能视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民主的班级文化是学生赋能的沃土。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决策、自主管理等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作为班级主人的责任感,由此激发其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
1.制订班规班纪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班级管理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班规内容往往照搬照抄,学生参与班规制订的机会甚少。久而久之,班规沦为摆设,约束力大打折扣。为此,班主任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班级管理各环节,积极发言。
例如,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广泛讨论:一个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行为应提倡?什么行为要制止?在头脑风暴中,学生集思广益,提炼心目中优秀班级的特质,并据此制订班规。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将班规内化于心,努力付诸行动。
2.班级事务处理要给予学生参与权
班主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教师可以设立班委会,先明确班委会成员,如纪律委员、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等,再鼓励学生自荐或推选其他同学,组建班委会。班委会成员要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带领同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一次次的活动能够锻炼班委的组织协调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
3.日常管理要注重学生的话语权
班主任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分配劳动任务时,有的学生擅长整理物品,有的学生善于布置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所长,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由此,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尊重,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必然大大提高。又如,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其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进而以高度的责任心投身班级建设。
(二)创设实践机会,锻炼自我管理技能
行动是能力生成的关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教师要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在“柴米油盐”的小事中锻炼管理技能。
1.学科教学要渗透自我管理理念
学科教学是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独特途径。班主任要与学科教师协调,让学科教师立足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明确阅读时间、方法、目标,督促自己完成既定任务。学生在反复实践中能够掌握计划、检查、评估等方法,提高时间管理、进度把控能力。又如,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推理,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形成解题策略,并将其迁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遇事能够全面考虑,理性分析,进而做出最优选择。由此可见,在学科教学中植入自我管理理念,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