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论文
第一章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1.理念的提出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活动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旨在通过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2.设计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教学活动应具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性原则:教学活动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合作性原则:教学活动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创新性原则: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勇于尝试、探索。
(5)针对性原则: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设计,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3.实操细节
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实操细节:
(1)活动主题:选择与数学知识相关、富有生活气息的主题,如购物、旅游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活动材料:准备易于操作、安全的材料,如计数器、几何图形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3)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时的指导与帮助。
(4)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5)活动延伸: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章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确定活动目标
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更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如果是教授小学三年级的“时分秒”概念,活动目标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一小时、一分钟和一秒钟的关系。
2.设计活动流程
拿“时分秒”这个活动来说,可以设计一个“制作时钟”的游戏。学生们需要用硬纸板、图钉和时针、分针、秒针来制作一个可以运转的时钟。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时钟的结构,以及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规律。
3.活动实施细节
(1)准备材料:提前准备好足够的硬纸板、图钉和时针、分针、秒针等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2)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每组制作一个时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操作指导:在学生操作前,老师要详细讲解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4)实时反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老师要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5)活动总结:制作完成后,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在制作过程中的所学所得。
4.活动效果评估
在活动结束时,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活动效果:
(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参与、乐于合作。
(2)检查学生制作的时钟是否准确,是否理解了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
(3)听取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时分秒”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要想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首先得让他们感兴趣。比如,在教小学一年级的“认识数字”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字宝藏”的游戏,把数字卡片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去寻找。这样的情境设计,会让学生充满好奇心,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融入竞争机制,激发动力
小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意识,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动力。在“数字宝藏”游戏中,可以设置小组竞赛,哪个小组找到的数字卡片最多,哪个小组就获胜。这样一来,学生们为了胜利,会更加积极地去寻找和识别数字。
3.鼓励合作交流,共享成果
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也能提高参与度。比如,在找到数字卡片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坐在一起,共同讨论这些数字能组成哪些有趣的数学题目,然后一起解答。
4.实操细节
(1)情境设计: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情境,让学生有代入感。
(2)竞争机制:要确保竞争公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争,避免部分学生感到被边缘化。
(3)合作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比如设定交流主题、提供交流框架等。
(4)奖励激励: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小红花、小奖品等,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5)及时反馈: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第四章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1.从主导者到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的主导者转变为现在的引导者。比如,当学生在进行“制作时钟”的活动时,老师不再是一味地讲解,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时针、分针和秒针之间的关系。
2.观察学生,适时介入
在学生进行活动时,老师要成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