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材梳理】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将于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2.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雍正时,设立军机处,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选修一】(1.3)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4.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璀璨。
【选修一】
1.(5.3)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二、疆域的奠定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3.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5.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彻底击败。原受准噶尔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6.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7.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8.清朝,清政府册封西藏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9.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0.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11.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12.乾隆后期做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13.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4.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选修一】
1.清朝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2.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到1840年人口增至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白莲教领导的。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2.清朝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