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通过联想与梦境表达乡愁〔323〕
一、席慕容从画画到写诗的历程
席慕容是著名女画家,她从14岁起,便致力于绘画,在国内学的是绘画,留学时学的是油画,学成归来教的是绘画,至今仍以绘画为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她把写诗只是作为工余的精神调剂。
席慕蓉
她为什么选择写诗呢?一是她自小有日记习惯,常常以诗记事抒情,写诗顺手;二如她言,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因此,她不为写诗而诗,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个性非常鲜明,充满着个人对人生、爱情、乡情的领悟和理解。
她说:她“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得勇敢了。”可以说,一首诗就是她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世界。
1979年,她写《七里香》时,正是她生命最富足、最安静的时刻。不少人都悔其少作,但她没有,她说,“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在我走过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
《七里香》诗集,多写人生、爱情、乡愁,写得很美,又好读易懂,极其畅销,风靡海内外。
《一棵开花的树》和《长城谣》,都是《七里香》中的诗篇,以后还将继续介绍几篇。
二、《长城谣》原文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有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课题画
三、《长城谣》的内容和结构〔上〕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念,展现长城的历史沧桑,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并借助长城的具体形象,表达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倾诉了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并依托梦境,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深沉的乡愁。
这首诗为自由体新诗,全诗16行,3小节,3个层次。
第一节、6行,通过联想,描写长城是古老历史见证者的形象。
诗一开篇,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联想到长城的历史:“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这是诗人以议论开篇入题,连用两句“尽管,〔但是〕”转折复句,说明尽管中华民族历史是一部包括民族争战、民族融合的民族发展史,博大精深,深沉厚重,然而,谁也不能否定,在争夺与归还“焉支山”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民族之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毋庸置疑,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也包容了民族之间的历史恩怨。
于是,诗人怀着深沉的历史感受,接着,具体地描写长城的形象:“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这三句中的前两句,是定语错位句子,理顺语序,应为“你永远是个无情的蹲踞在荒莽山巅的建筑”,而诗人将它一分为二,增加了句子的分量,以增强表达的力度,使长城的“无情与蹲踞“的形象更加鲜明,然后,再通过拟人法,把长城人格化,让他“冷眼看”历史。
这是写实,长城是建筑物,本是无情的嘛,如果人格化,他也只是冷静的历史旁观者,客观的历史陈述者。诗人这么写,让他既观看到民族融合、社会发展,也观看到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全面地见证历史兴衰、时代演进,从而,强调长城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换一个说法,古老的长城,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祖国的象征,恩怨荣辱,爱恨情仇,沧海桑田,悠远深邃。
月下黄河
四、《长城谣》的内容和结构〔下〕
第二节、6行,通过回忆,诗人描写长城在心中的地位和影响,抒发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爱国感情。
长城作为全诗的主题意象,凝聚着我们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统,当然,也凝聚着诗人拳拳的赤子之心、浓烈的爱国之情,因此,在第二节诗里,诗人便宣泄了这种感情:“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在这里,诗人以无条件复句反问:为什么一讲起长城,无论是唱到、写到,还是提起,自己的反应都是如此强烈呢?目的有两个:一是强调长城已融进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生命之中;二是强调自己爱长城、爱祖国的感情太炽烈了,难以言表。
由于诗人胸怀祖国、心系长城,早就把长“城融进自己的生命之中,视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寄托之所,而寄托着深沉的思想感情,因此,诗人面对着长城,总是心潮澎湃,而难以言表,结果,她往往“唱不成声、赋不成篇”。
可是,诗人炽烈的爱国之思、浓郁的思乡之情,魂牵梦绕,又挥之不去,于是,在诗人的心目中,便“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有的风”,也就是说,爱国之情炽烈、思乡之意浓郁,诗人语言难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