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双塔寺的特点.docx
文件大小:355.9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3.29千字
文档摘要

双塔寺,实名永祚寺,位于古太原城东南高岗。寺内双塔是科举时代为“昌文风”而创建。双塔均高54米余,楼阁式八角十三层,是国内最高、最壮观的双塔。由于塔是寺院的主体,故尤为突出。一座称为“宣文塔”,一座称“宣文佛塔”,统称文风塔。明万历二十七年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创建的宣文塔为八角棱台形,八条角线直上塔顶,给人以挺拔向上之感;万历三十六年由福登大师所建的宣文佛塔其上部收分明显,为八棱梭形,塔体饱满,八条角线各呈弧形,极富张力。两塔形体高耸,突出了升腾之势,使人有振奋之感。塔身的檐飞斗拱部分与各层墙面高度的比例协调舒适,层层阁檐形成均匀的水平线。纵向的轮廓线与横向的水平线使得整个塔体仿佛像一架云梯,确有“云梯直上欣题雁,天阙遥开稳步鳌”之感。

双塔寺的殿堂被称作无梁殿。无梁殿的建造是利用黄土高原取之不尽的黄土资源,烧制青砖而为之。利用青砖起拱发券取代梁架结构可无梁,但利用一块块短小而韧性有限的青砖建造传统木结构特性的殿堂就是件巧夺天工之事。我国具有梁架、斗拱、椽飞形式的古建筑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提高,已成为十分完善成熟的建筑形式。用砖仿之,是件颇费心机之事。双塔寺的无梁殿和大塔的构筑是巧妙地将青砖的规格与斗拱的层高等同结合起来,将建筑物的整体外观划分到每块砖上,在充分考虑受力的情况下,将每块砖砍磨成单个形状,然后再砌合成整体造型。双塔寺的大雄殿、禅堂、客堂从柱础、檐柱到眉板,从斗拱到椽飞,从转角铺作再到翼角飞扬,整个建筑立面丰高多变、和谐匀称。斗拱、飞檐层次分明,光影丰富,用砖质材料艺术地再现了木结构殿堂的特征。在斗拱的制作使用上,殿堂以双翘五踩铺作为主,两大塔八层以下也采用双翘五踩,八层以上为单翘四踩铺作。无梁殿当心间的蜂王拱、梢间的转角斗拱、塔非直角交叉的转角斗拱,均十分精巧。它们繁杂的结构,大角度的交合,近极限的重量,无不显示出设计者的高超技艺和工匠的独具匠心。更有精巧者,二楼观音阁的砖雕藻井,确切地说它就像一个华丽的井桶。藻井下大上小,分三层围绕中空作周圈斗拱而成。它的整体处理突出地表现了砖斗拱的艺术美,显示了明代中叶我国砖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双塔寺的整个建筑群体可以说是明代中叶我国砖结构建筑的代表作。楼阁式的塔和无梁殿虽没有木质建材的透空和轻盈之感,但它体现了木质材料的结构特性。

在双塔寺会看见两座巍峨的大塔并非对称地矗立在寺院的两侧,而是偏立一方。连进几道门,还会看到只有最后的方形院子才是与两塔时代风格相一致的真正的寺院,它仅是一个小方院。其外,离此有一定距离的清“祗园胜境”之门不成体系,是一园子之门,其它的建筑均为现代增建。这种布局现状,难免会让人费解。深究分析会清楚:双塔偏立一方,是因双塔寺整体位居古城东南,两塔坐落在东南方位线上,方形寺院也在方位线上。东南方位线从院子的对角穿过,与对角线重合,方位线成为建筑群体的轴线。这种布局和走向集中表达出一个主题,即“东南崇拜”。因而塔和寺院在方位线上是服从东南崇拜的需要,寺院取方形是满足建筑轴线的工整。这种具有特定思想内涵的方位崇拜,在环境艺术上,表现为追求地形的高劭清冽和醒目开阔,追求建筑轴线的工整和排列有序,以突出布局上“一线”的处理。在工整上始终以方位线为建筑轴线,使左右均等;在排列上随地形的逐渐升高,依次排列。其前后排列有前殿(东南为前方)、宣文塔、过殿、宣文佛塔、门庭(或角门,已毁)、寺院。其中前殿和过殿为清代追随者们增建。由于建筑轴线指向东南,轴线上的建筑是以四隅方向为正。因而八面的塔体在四隅方向辟透窗,在四正方向留封口窗。但寺院依然以东西南北为正方向,取坐南朝北,以方便和朝向来客。在这种条件下保持正方向,一方面有利于在开阔环境中比照和辨别四隅方向;另一方面是出于习惯性和人本思想的要求。建小方寺院体现了“昌文风”之地以文风塔为主,但小方院难免会让人感觉寺院的规模和僧人的生存受到限制。其实不然,在寺院的设计中,已考虑到它使用的需要。寺院的无梁殿皆筑为盝顶,并筑有足够厚的承重墙体,禅堂、客房墙体中都预留有楼梯,需要时可加为二层建筑,这样就相当于两进院落。事实上寺院的正殿上已建有观音阁。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双塔寺建筑设计的完美。然而,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当今,令人忧虑的是:古人东南崇拜的文化现象逐渐被忘却,东南方位线上建筑群体的工整和突出“一线”排列的特点被忽视,以至出现在方院外南北向增建山门、东西厢房,试图拉长寺院的现象。这实际是淡化了双塔寺古建筑的文化内涵,破坏了其建筑布局的形式美。

砖质材料的建筑,往往会给人以粗糙呆板之感,只有经过装饰才会克服或减轻这种感觉。双塔寺的建筑装饰就处理得十分完美,颇显艺术魅力。除斗拱、飞檐悬挑深远外,为弥补墙面平板的不足,采取檐柱在墙体上隐刻为倚柱,在檐柱上砌出垂花柱和穿插枋枋头,枋头上横挑云子拱;柱下砌出须弥座形柱础,柱础上下刻有仰覆莲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