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观《生命重于泰山》有感.docx
文件大小:16.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1.9千字
文档摘要

警钟长鸣,生命至上:观《生命重于泰山》有感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常常挂在嘴边,印在墙上。但只有当一部如《生命重于泰山》的警示教育片,将一幕幕因安全疏忽而引发的惨烈事故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时,这简短的九个字才会真正化作一股沉重的力量,撞击我们的心灵,烙印进我们的思想深处。这部影片并非一部虚构的电影,它没有明星,没有特效,却以最真实、最残酷的案例,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敬畏、关于责任、关于生命的沉重一课。

一、触目惊心的画面,血与泪的教训

影片通过一系列真实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为我们揭示了安全防线的脆弱与生命在事故面前的渺小。无论是化工厂瞬间吞噬一切的猛烈爆炸,还是建筑工地上因一根小小的钢丝绳断裂而引发的机毁人亡;无论是矿井下令人窒息的瓦斯事故,还是日常操作中因一个细微的违章动作而导致的终身残疾。每一个案例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打着观者的神经。

这些画面之所以令人震撼,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巨大悲痛。镜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扭曲的钢筋、焦黑的废墟,更是破碎的家庭、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幸存者无尽的悔恨与痛苦。影片将冰冷的事故报告,转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间悲剧,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次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国家和企业而言是损失,但对每一个遭遇不幸的个体和家庭而言,则是百分之百的毁灭性灾难。这种身临其境的警示,远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来得更加直接和深刻。

二、追根溯源,剖析事故背后的三大顽疾

在为事故扼腕叹息的同时,影片引导我们冷静地思考这些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并非不可预见的天灾,而是源于人祸,其根源往往可以归结为三大顽疾:

(一)思想上的麻痹病毒

“天天讲安全,应该没事了”“这个流程太麻烦,抄个近道吧”“我经验丰富,不会出问题”。这种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是安全生产最大的敌人。影片中的许多当事人,并非不懂安全规程,而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思想上逐渐松懈,将“安全第一”的准则抛诸脑后,最终为自己的“想当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二)行为上的违章顽症

为了抢时间、图省事,不按规定佩戴安全防护用具、随意简化操作流程、关闭安全报警装置……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违章行为,正是引爆事故的导火索。影片深刻揭示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经过无数次科学论证和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被无限放大,最终酿成大祸。

(三)管理上的责任悬空

部分企业管理者“重生产、轻安全”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安全投入不足、教育培训走过场、隐患排查不彻底、对违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安全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上,当安全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和口头上,那么企业的安全防线便形同虚设。影片中的案例反复证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责任落实,是决定企业安全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反思自身,筑牢生命安全的思想防线

观看影片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过程。合上影片,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有过麻痹大意的瞬间?是否也曾为了方便而抄过近道?是否将安全培训视作可有可无的负担?

《生命重于泰山》给我们的启示是,安全不仅仅是安全员或管理者的事,它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岗一分钟,就必须警惕六十秒”。我们必须将“安全”二字时刻铭记于心,将遵守规章制度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而不是外在的强制约束。要积极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更要有勇气对不安全的指令和行为说“不”,主动发现并报告身边的安全隐患。

四、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最终,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根本转变。这需要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企业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建立健全的安全责任体系,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时时想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浓厚氛围。而我们每个员工,则要将安全意识融入血液,将安全技能化为本能。

《生命重于泰山》的警钟已经敲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绝不能让这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随着影片的结束而淡忘。我们必须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将敬畏生命、守护安全的信念付诸于每一个平凡的工作日,落实在每一个操作的细节中,共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因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企业的财产,更是我们自己和他人不可重来的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