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观《建军大业》有感.docx
文件大小:17.0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1.8千字
文档摘要

星火燎原,铁血铸魂:观《建军大业》有感

电影《建军大业》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雨如磐、激情燃烧的年代。它不仅仅是“建国三部曲”系列的收官之作,更是一部以现代电影语言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史的深情回望与热血重现。影片聚焦于1927年,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到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再到三河坝的悲壮坚守与最终井冈山的曙光,为我们勾勒出了一群青年革命者,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以青春和热血铸就军魂,点燃革命火种的壮丽史诗。

一、于绝望中寻路:武装革命的必然选择

影片开篇,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者面临的血雨腥风和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昔日的盟友骤然倒戈,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这种“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通过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语言,深刻揭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论断的沉重分量和历史必然性。血的教训让毛泽东、周恩来等早期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就无法掌握革命的主动权,更无法拯救危难中的中国。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影片将叙事的核心紧紧围绕“建军”这一主题展开。从南昌起义前的秘密筹划、凝聚共识,到起义过程中的惊心动魄、浴血奋战,再到起义之后南下广东的艰难探索,影片的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人民军队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在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中,在与强大敌人的殊死搏斗中,不断淬炼、成长起来的。

二、烽火中的群像:风华正茂的革命先驱

《建军大业》的一大亮点在于,它成功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风华正茂的革命先驱形象。影片并未将他们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着力展现他们作为年轻人的血性、锐气与激情。南昌起义时,周恩来29岁,叶挺30岁,粟裕年仅19岁。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俊杰,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最艰险的道路。

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既有运筹帷幄的沉稳,又不失临阵决断的果敢;

欧豪饰演的叶挺,将一代名将的骁勇善战与桀骜不驯刻画得入木三分;

黄志忠饰演的朱德,则在三河坝战役前的动员讲话中,将一位指挥官的责任、担当与对士兵的爱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影片中最催人泪下的片段之一。

这些鲜活的形象,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的温度与情感,使观众能够跨越时空,与那些年轻的灵魂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战争的残酷与牺牲:三河坝战役的悲壮诗篇

如果说南昌起义是建军的序曲,那么三河坝战役无疑是其中最为悲壮激昂的华彩乐章。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南下,朱德率领三千将士在三河坝阻击数倍于己的敌军。这场战役的残酷与惨烈,在影片中得到了极为震撼的呈现: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每一寸阵地都经过反复争夺,每一次冲锋都意味着巨大的牺牲。

特别是蔡晴川营长率领全营战士死守阵地,最终与敌同归于尽的场景,将革命军人“誓死杀敌”的决绝与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推向了高潮。这场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它为革命保存了宝贵的火种,也正是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斗洗礼,朱德率领的这支余部才真正锻炼成了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钢铁队伍,为日后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三河坝的浴血奋战,就没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

四、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启迪

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建军大业》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商业类型片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特别是香港导演刘伟强对战争场面的调度,使得影片节奏紧凑,充满张力,极具观赏性。虽然启用年轻演员曾引发一些争议,但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他们很好地诠释了革命先辈们当年的青春热血与意气风发,也让这段历史能够被更多年轻观众所了解和接受。

观看《建军大业》,我们不仅是在重温一段可歌可泣的建军史,更是在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洗礼。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那些在黑暗中高擎火炬的先行者,他们坚定的信仰、无畏的牺牲和为理想而战的革命精神,穿越九十余载的历史时空,依然能够点燃我们内心的激情,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总而言之,《建军大业》是一部成功的历史题材佳作。它以宏大的叙事、真实的情感和震撼的场面,生动再现了人民军队创建之初的艰难与辉煌,让我们得以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并从英雄们的故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