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就在这些判词里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这些判词暗示了这十二位女子在《红楼梦》中的命运。如同我们知道的那样,这些女子有的含恨而死,有的远嫁海疆,她们欢欢喜喜的出现,到头来却扑了一场空。
逃不掉的是命运,沉淀下来的是人生。下面,让我们跟随贾宝玉的脚步,进入这场虚幻的梦境,一起细品这些判词中的深意。
薛宝钗林黛玉合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宝玉取“正册”翻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黛玉);又有一堆雪(薛),雪下一股金簪(宝钗)。再下面便是一首四句五言诗,这是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的合判词,暗喻贾宝玉的爱情同这两位女子纠缠在一起。
“停机德”是出自《后汉书》的一个典故,说的是乐羊子之妻劝勉丈夫用心读书求取功名之事,赞美古代女子贤淑之德,以此暗喻薛宝钗。
“玉带林”三字,倒过来读便是林黛玉谐音。“咏絮才”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她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某日,谢安召集子侄们谈诗论文,忽见下雪。谢安问曰:“何所拟也?”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赞赏。后人便把女子诗文之才称作“咏絮之才”,这里暗喻林黛玉有诗文之才。
薛宝钗有“德”,林黛玉有“才”,可是两人命运都不佳,一个“玉带林中挂”,一个“金簪雪里埋”。最后,林黛玉爱情理想破灭,含恨焚稿而死。薛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梦圆,但宝玉与她成家后却离家出走,遁入空门,宝钗岂不同样是悲剧结局!
贾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宝玉翻看正册下一页,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下面题着这首七言绝句,这是元春的判词。画面上“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是说贾元春的曾祖宁国公、荣国公,为国征战立过大功,同时被朝廷敕封为国公,这便是“弓”的寓意。弓上挂着香橼,暗喻因祖上有战功,元春才有“缘”被选入宫,当了皇妃。
“二十年来辨是非”的意思是,在外人看来,元春进宫做了皇妃,这是一名女子的无上荣光。但宫内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元春入宫后过得并不快乐。元春省亲时,曾隔着帘子对父亲贾政哭哭啼啼。元妃经过二十年宫内生活,终于在“无上荣光”与“终无意趣”之间辨明了孰是孰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表示石榴花鲜红艳丽,开在初夏,这大概是元春晋封为贵妃的季节,也是她一生中的辉煌时刻。
《辞海》中对“三春”有两种解释:一指农历春季三个月,二指三年。元春判词中的“三春”,应是指元春晋封贵妃后的三年。“初春”指第一年,光景最好。其后宫廷斗争激烈,情况很快起了变化。
“虎兔相逢大梦归”指元春最终死于虎年与兔年相交之际。
贾探春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宝玉看到的这幅画面上,有两个人在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后面就是这四句诗,这是探春的判词。她远嫁海疆,从此便如断了线的风筝,再难与家人见面。
元、迎、探、惜,这四姊妹并非同一父母所生。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所生,根正人贵;迎春是贾政之兄贾赦与姨娘所生,是元春堂房庶出妹妹;探春是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是元春同父异母庶出妹妹;惜春是宁国府贾珍同胞妹妹,元春的隔房妹妹,生母不详(嫡出或庶出亦不详)。因贾母喜欢这群同辈孙女,将她们拢在一处教养。表面看上去一团和气,亲亲热热,其实人情冷暖,各人心知肚明。
探春长得很漂亮,又聪明要强,“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一心想摆脱低人一等的心理负担,竟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只认贾政和王夫人是她父母。
贾政出任江西粮道时,镇守海门总制周琼致书贾政为他儿子提亲,说是他儿子看上了探春姑娘。最终,由贾政和王夫人做主,同意这门亲事,将探春远嫁海疆。
史湘云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史家的后代,是贾母的娘家人(贾母本姓史)。湘云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可是她在襁褓中父母双亡,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骨肉亲情之爱,怎不感叹“富贵又何为”?“展眼吊斜晖”,说的是史家早已衰败。“湘江水逝楚云飞”这句诗中蕴含着湘云的名字,但结局却是“水逝云飞”,暗示湘云婚后的日子十分不幸。
第一一八回中王夫人对宝玉说:“史姑娘(出嫁)是她叔叔的主意,头里原好,如今姑爷痨病死了,你史妹妹立志守寡,也就苦了。”对湘云的遭遇,宝玉感到万分痛苦,这是后话。
妙玉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一篇是妙玉的判词,画面上是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下面就是这首五言绝句。妙玉出身苏州“读书仕宦之家”,因从小多病,被送进庙中带发修行。这表明,她的父母是为她留有还俗后路的。但很不幸,她出家后父母双亡,使她“断了归路”,当了尼姑。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