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必修下册.pptx
文件大小:19.86 MB
总页数:3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3.27千字
文档摘要

六国论;

作者简介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

“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前222年灭⑤

北京西南◎蓟渤

黄海

临淄前221年灭

河3魏

◎大梁开封

◎郑新郑

前230年灭韩④

◎楚前223年灭

寿春

寿具;

①六国,指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

②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其特点是善于说理。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赂秦;

任务:

1.听朗诵,自己正字音。

2.自读课文,不能错读、漏读、误读。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4-5人一组)。

4.一名学生讲解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另一名学生翻译。;

词类活用(2)特殊句式(2)重要虚词(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问题:

1.第一段的论点是?

2.第一段的论证结构是?

3.第一段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通假字(2)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2)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此言得之。;

问题:

1.第二段的论点是?(可用文中相关句说明)

2.第二段的论证结构是?

3.第二段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问题:

1.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作者对此态度如何?2.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3.第三段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诸侯国;

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3)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问题:

1.第四段为六国设计了图存之道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在哪?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

2.第四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假设论证。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

本段中连用“呜呼”“悲夫”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

灭亡教训沉重。;

六国与秦的地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