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英《上海会审公廨合同》:历史褶皱中的多维审视.pdf
文件大小:299.4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3.08千字
文档摘要

中英《上海会审公廨合同》:历史褶皱中的多维审视

1902622

年月日,中英签订的《上海会审公廨合同》,长期以来被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

国、践踏司法主权的铁证,这一认知无疑深刻揭示了该事件的本质。然而,当我们跳出单一的

民族主义叙事框架,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与多元的社会语境中进行剖析,会发现这一合

同的签订与实施,犹如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不仅局限于主权丧失的阵痛,更在近

代中国的司法转型、社会结构重塑以及中外文化碰撞等方面,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其中

一些面向值得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

一、被迫开埠与司法变革的悖论性催化

《上海会审公廨合同》的签订,根源在于晚清中国在列强武力胁迫下的被动开放格局。自鸦片

战争后,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崩塌,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租界,

形成“国中之国”。上海作为重要通商口岸,租界内华洋杂处,司法管辖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

背景下,会审公廨的出现,从表面看是中国司法主权被侵蚀的象征——中国官员在审理涉及

外国人的案件时,需与外国领事共同参与,且外国领事在诸多方面拥有主导权,这严重破坏了

中国司法体系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一特殊的司法机构也在客观上成为了中国司法变革的催化剂。传统中

国司法体系长期处于“诸法合体”的状态,行政与司法权力高度合一,审判过程缺乏明确的程

序规范与证据规则,存在刑讯逼供、重口供轻物证等诸多弊端。而会审公廨引入了西方的诉讼

程序、证据制度以及律师辩护等机制。例如,在会审公廨的审判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公开审

理、辩论质证等原则,律师可以为当事人进行专业的法律辩护。这些西方司法元素的植入,虽

然是在屈辱的背景下发生,但却为中国司法界打开了一扇接触现代司法文明的窗口。

中国的司法官员与法律从业者在参与会审公廨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法律

制度与司法理念。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司法体系的不足,从而推动了清末修律运

动的开展。沈家本等法律改革家借鉴西方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修订,制

定了一系列新式法律,如《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

西方现代法律的精神与原则,开启了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上海会审公廨合同》

带来的西方司法模式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司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尽管这种转型

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二、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新型力量崛起

《上海会审公廨合同》的实施,深刻改变了上海乃至中国的社会结构。在会审公廨的运作过程

中,一批熟悉中西法律的新型法律人才逐渐涌现。这些人有的是通过留学西方学习现代法律知

识,有的是在会审公廨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既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又掌握西

方现代法律制度,成为沟通中西法律的桥梁。这些新型法律人才的出现,不仅为中国法律改革

提供了专业支持,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阶层。

1

同时,会审公廨的存在也催生了上海租界内独特的市民社会氛围。由于租界内相对宽松的政治

环境以及会审公廨带来的相对公正的司法保障(相较于传统中国司法在某些方面),大量商

人、知识分子等聚集于此。他们在租界内开展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与政治讨论,逐渐形成了具

有一定自治意识的市民群体。例如,上海的商会在维护商人权益、调解商业纠纷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其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自治理念的影响。这种市民社会的发展,为中

国近代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此外,会审公廨还促进了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除了律师行业的兴起,法律翻译、司法辅助

人员等相关职业也随之发展。这些职业的出现,使得法律领域的分工更加细化,推动了法律职

业的规范化与专业化进程。这与传统中国司法体系中行政官员兼任司法审判、法律职业缺乏独

立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为中国现代法律职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早期的实践经验。

三、中外文化碰撞下的规则重构与认同博弈

《上海会审公廨合同》的签订与实施,本质上是中外文化在司法领域激烈碰撞的产物。西方列

强基于其自身的法律文化与价值观念,试图将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法律秩序之中;而中国则

在坚守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被迫应对西方的挑战。在会审公廨的司法实践中,中西法律文化

的差异与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法律渊源方面,中国传统法律以儒家礼教为核心,强调伦理道德与等级秩序;而西方

近代法律则以自然法、契约论为基础,注重个人权利与法律平等。在审理案件时,这种差异常

常导致中外会审官员对案件的理解与判决产生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