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宁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历年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体现出管理学中的()职能。
A.组织
B.领导
C.计划
D.控制
【答案】:C
【解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强调要对未来进行规划和考虑。在管理学的各项职能中,计划职能是对未来活动进行预先的谋划,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等,目的是为组织的未来设定目标和方向,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表达的需要进行长远规划的含义相契合。而组织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领导职能是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的是管理学中的计划职能。
2、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企业目标,让其更优地达成企业的宗旨,体现的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A.现实性
B.权变性
C.关键性
D.协调性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对确定企业目标不同原则的理解。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企业目标,使其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这体现的是权变性原则。权变性强调企业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而灵活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达成企业宗旨。而现实性原则侧重于目标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现实;关键性原则强调要突出关键目标;协调性原则重点在于目标之间以及目标与企业各方面的协调一致。所以这里体现的是权变性原则。
3、行政行为一旦作出,便具有相对稳定性,非经法律程序不得改变或撤销,这指的是行政行为的()。
A.公定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答案】:B
【解析】行政行为具有多种效力,以下对题干及各效力概念进行分析。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未经法律程序不能改变或撤销。这是为了保障行政行为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及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性,使得行政相对人能够依据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如果行政行为随意被改变或撤销,会破坏行政行为的公信力和可预期性,让行政相对人无所适从。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个人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强调的是行政行为在被有权机关依法否定之前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状态。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人员或组织必须遵守、服从,它侧重于对行政行为所涉对象的一种约束作用。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主要是关于行政行为内容的实现方式和保障。因此,题干描述的是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4、英国殖民主义者宣布占领香港的年份是()。
A.1840年
B.1841年
C.1842年
D.1860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香港被英国占领的相关历史年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这一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并未宣布占领香港,所以该年份不符合题意。1841年1月26日,英军强行占领香港岛,英国殖民主义者宣布占领香港,此年份符合要求。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但占领的宣布时间并非这一年。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战败,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割让给英国,这与宣布占领香港的时间不同。综上,英国殖民主义者宣布占领香港的年份是1841年。
5、在年终总结大会上,李总提出力争下一年度实现营业额翻倍,从表现形式上看,此计划是:
A.战略
B.意图
C.目标
D.宗教
【答案】:C
【解析】战略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意图通常是一种较为模糊、宽泛的想法或打算,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目标是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具有明确性和可衡量性。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与题干内容无关。在本题中,李总提出力争下一年度实现营业额翻倍,这是一个明确的、可衡量的预期成果,符合目标的定义,所以此计划从表现形式上看是目标。
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