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4、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1.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2.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2.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1.天主教的思想基础:信仰高于理性2.主要教义:1)一神说和神创说;2)原罪说和救赎说;3)末日审判说;4)禁欲说。3、教会的堕落和残暴1、堕落:2、残暴:4、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1.欧洲历史的新变化:(14—16世纪)2.天主教面临的挑战: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实质上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人文主义色彩)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二、日内瓦的“教皇”——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深入)四、尼德兰宗教改革1、背景:2、过程:3、性质和特点:4、结果:《九十五条论纲》原名《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内容共有95条,由此得名。他在《论纲》中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在维登堡大学任教期间,路德已经在思想上否定了天主教神学的某些基本观念,否定了教皇的权威。1517年的这个偶然事件推动他公开走上反抗的道路)。由于圣经一直以来都被罗马教会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阅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马丁路德开始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个时候,刚刚实现的古腾堡活字印刷技术给德文版圣经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使得圣经的大量印刷和发行成为可能。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不信任教皇,也不相信总议会,因为他们时常错误,也自相矛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郑重宣布:“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求上帝帮助,阿们”,令全场震惊。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娶妻。1527年7月,路德与曾经当过修女的KatharinavonBora喜结良缘。图为其肖像。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经济发展(根本原因)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主要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直接原因)宗教改革内容马丁·路德观点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因信称义”的实质5、改革的实质:4、影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形成新教路德宗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1520年,教皇宣布路德学说为异端。12月20日,路德焚毁了教皇敕令。
1521年,教皇开除路德教籍,德皇命令限期捉拿路德。但这根本阻挡不住宗教改革运动的迅猛发展。经过长期的斗争,德国社会接受了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1555年,德国皇帝被迫签署《奥格斯堡和约》,承认信仰路德宗的诸侯与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权利。路德烧毁教皇令加尔文加尔文(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卡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对新教教义作了系统的阐述,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卡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他主张允许经营致富、借贷取利;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教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1、主要内容: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2)思想核心------“先定论”。2、特点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共和国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3)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4)制定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