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11~13℃,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为9~11℃,高寒山区在3~5℃。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5~40℃之间。
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14~-20℃之间,1966年曾低到-27.4℃(大兴东黑垡);高山区低于-30℃。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26℃左右;拔海800米以下的山区为21~25℃。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平原地区为-4~-5℃;拔海800米以下山区为-6~-10℃。气温年较差为30~32℃。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前迎风坡地区为相对降水中心,在600~700毫米之间,西北部和北部深山区少于500毫米,平原及部分山区在500~600毫米之间。
夏季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3/4。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与全年类似: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前迎风坡地区为相对降水中心,在450~500毫米之间,西北部和北部深山区少于400毫米,平原及部分山区在400~450毫米之间。
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
北京处在大陆干冷气团向东南移动的通道上,每年从10月到翌年5月几乎完全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团控制,只有6~9月前后三个多月受到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所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尤为集中。由于暖湿气团和干冷气团的势力消长、互相推移等变化,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枯水年雨量相差悬殊。降水最多年(1959年1406.0毫米)与最少年(1869年242.0毫米)的差值达1164.0毫米。旱涝频繁,据514年的降水资料记载,旱年和涝年占65%。由于降水量高度集中,即使旱年,局部地势低洼地区也容易积水成涝。
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
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山前平原增温显著。
冷空气由于受山脉阻挡以及下沉增温作用,致使北京平原地区冬季气温比临近的同纬度地区偏高,形成山前暖区。4.风向日变化显著。
“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得北京地区山谷风明显,平原地区午后多偏南风,午夜转偏北风。南口、古北口等地,沿山间河谷形成较周围地区风速明显偏大的风口。
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
北京的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多变,日较差大,易发生大风、沙尘天气;夏季炎热多雨,是雷暴、大风、强降水等对流性天气的多发季节;秋季晴朗少雨,舒适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