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游戏活动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道:“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的游戏不仅能为幼儿带来愉快的感受,还能在不同情境中发挥育人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需对幼几游戏活动予以重视,深刻认识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幼儿游戏活动。如此能满足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育人要求,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地掌握常识、锻炼能力。
一、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游戏活动的内涵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游戏活动即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能确保幼儿有一定的游戏活动时间,并能将游戏的精神、乐趣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在此类活动中,教育能以游戏的方式落实,游戏也能成为幼儿认识事物、发展能力的途径。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游戏活动的实践意义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游戏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适度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各个部位的生长发育,并且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抓握能力等,使幼儿可以有效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出发,游戏活动能加深幼儿对于生活现象的认识,让幼儿通过互动,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交流机会多的集体游戏能促使幼儿解决自我中心化等问题,在理解他人的同时,正确看待社会生活和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从幼儿情感发展的角度出发,获得成功的游戏经验能培养幼儿的成就感、自信心等积极情感,还有助于幼儿及时发泄情绪。
三、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游戏活动的要求
(一)适配性要求
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实施的幼儿游戏活动需要幼儿教师遵循适配性要求。这里所说的“适配性”主要表现为幼儿发展水平与游戏难度的适配性、当前教育目标与游戏内容的适配性。首先,幼儿是发展中的人且处于发展初期,不同幼儿的思维能力、行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幼儿教师需为他们提供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匹配的游戏活动。其次,幼儿游戏活动的目的并不只有娱乐。因此,幼儿教师需结合当前的育人目标,为课程匹配合适的游戏活动。
(二)教育性要求
教育性要求是实施幼儿游戏活动应当遵循的要求。格罗斯提出的预演说中有关于“幼儿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的论述。这意味着幼儿园开展的游戏需起到教育作用;幼儿教师在实际设计游戏时,需充分考虑游戏的教育价值,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长。
(三)趣味性要求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游戏活动需具有趣味性。这样的活动需要幼儿自觉参与,而趣味性则是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关键因素。遵循趣味性要求设计幼儿游戏活动,能促使幼儿在游戏前充满好奇、期待,在游戏中保持专注、投入,在游戏后变得愉悦。
四、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游戏活动的策略
(一)做好游戏准备,为多元游戏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1.制定游戏方案与规则
课程游戏化需要幼儿教师能将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及相关活动中。而幼儿教师所融入的游戏往往是有具体规则的,是与课程目标、情境相匹配的。因此,幼儿教师需充分考虑幼儿特点、课程及相关活动的教育目标等,制定游戏的方案与规则。在设计游戏方案的环节,幼儿教师需初步确定游戏的参与方式,游戏的目标和预期效果,游戏所涉及的角色、事物等。在设计游戏规则的环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际游戏中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某些规则。做好游戏方案、规则方面的准备,能初步搭建教育框架,为幼儿园课程提质增效[1]。
例如,在主题是“户外运动”的幼儿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基于游戏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展开方案设计。从主题可知,本次课程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进行户外运动,实现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发展。为此,幼儿教师可以初步设计小组对抗类游戏、个人竞赛类游戏、集体游戏的方案,并为这些游戏确立运动员等角色,投放多元运动器械。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幼儿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游戏规则。
(1)躲避球游戏一被分为两组的幼儿站在规定位置向对方扔海洋球;若对方的所有成员均被球击中,则本组胜出。
(2)扭扭车游戏一幼儿以个人为单位操控扭扭车,躲避障碍物,到达终点;用时最短的幼儿获胜。
(3)跳竹竿游戏—幼儿模仿黎族人在晃动的竹子间跳跃,同时避免被竹子碰伤脚腕。
上述游戏既符合幼儿实际情况、教育要求,又能唤起幼儿运动兴趣,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课程活动中。
2.选择游戏环境与材料
在幼儿游戏活动的设计过程中,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也会影响游戏的质量。幼儿教师需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从幼儿熟知的元素入手选择游戏环境与材料,以提升幼几参与游戏的自主性,引发幼儿对游戏的思考,促使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2]。
以主题是“商店街”的幼儿游戏活动为例,该活动旨在为幼儿创设人际交往的情境,促使幼儿扮演社会中不同的角色,了解并体验社会生活。为此,幼儿教师选择的游戏环境与材料需贴合幼儿的生活实际。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