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01
PAGE1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传奇
第一部:狂骨
第一话:骨的诞生:
(一)来源:骨在发生上来自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又来自中胚层未分化的间充质。同时成骨细胞又可以分化为成齿质细胞。
(二)类型:(以家兔为例)
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胸骨(蛇没有胸骨)
附肢骨:肩带——肩胛骨、锁骨(善于奔跑的类群如兔、豹中退化,灵长类发达)
前肢(蛇没有肩带)
前肢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前肢示意图后肢
前肢示意图
后肢骨——股骨、膝盖骨、胫骨、腓骨、跗骨、蹠骨、趾骨
第二话:王后(头骨)护卫——卡利俄佩(脊柱)、欧忒尔佩(肋骨)、克利俄(胸骨)
(一)脊柱:
目的:支持身体中轴和保护脊髓
脊索的结构:最外包有脊索鞘(厚的纤维组织),脊索鞘最内一层是脊索上皮的基膜,其外面是很厚的一层由胶原纤维组成的纤维鞘,最外为结缔组织鞘。紧贴脊索鞘有1~2层脊索上皮(中央泡细胞的前身,富于微丝,借桥粒相互连接),脊索功能依赖于泡细胞内液体压力,这种细胞在中央不断死去,由脊索上皮增生向内推移补充
Somespecialexamples:海鞘幼体脊索仅见于尾部,由致密细胞组成,与胚胎期肠上皮细胞类似;文昌鱼脊索与双壳纲软体动物相似,具有横纹。
脊椎骨的结构:(1)中央为椎体,椎体背面是椎弓,无数椎弓连接在一起容纳脊髓,椎体的腹面有脉弓,脉弓组成脉管,是血管通过的地方。椎弓与脉弓都有延伸的棘(椎棘和脉棘)
鱼类尾椎如此,在躯干部有体腔和肋骨,不具有脉弓,椎体以横突与肋骨连接;鱼类、有尾两栖尾椎有脉弓,羊膜类尾椎的脉弓有些已消失,但在多数两栖类、某些鸟类、许多带长尾的哺乳动物在尾椎上还保留有不完整的脉弓,呈“Y”字形,称人字骨。相邻两椎弓根间围着的孔,称椎间孔,是脊神经通出的孔道。
Moreabout陆生脊椎动物脊椎骨的突起:
①关节突:承当相邻椎骨之间的关节,自椎弓向前伸出一对前关节突(关节面朝上或朝内),向后……
②椎弓横突:由椎弓基部发出,和肋骨结节形成关节
③椎体横突:由椎体两侧伸出,和肋骨头形成关节
椎体的类型和椎间关节
(1)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端都凹入,椎体间的空隙保存着结缔组织、软骨或退化的脊索。两个椎体之间的球形脊索以细线状残余脊索穿过椎体彼此相连,两椎体之间的活动能力有限。存在于鱼类、有尾两栖类和少数爬行类
(2)前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凹入而后端凸出,两椎体之间的关节都比较灵活,脊索虽然还残留有一部分,但不成为连续的索状。存在于两栖类(多数无尾类)、多数爬行类和鸟类的第一颈椎
(3)后凹型锥体:椎体前端凸出而后端凹入。和前凹型一样,椎体相接形成活动关节。存在于两栖类(少数无尾类和多数蝾螈)及少数爬行类
马鞍形椎体示意图(4)马鞍型或异凹型椎体:椎体两端呈横放的马鞍型,即椎体的水平切面为前凹型,矢状切面为后凹形。椎间活动范围大,脊索已不再存在。存在于鸟类
马鞍形椎体示意图
(5)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之间垫以纤维状的椎间盘以减少活动时的摩擦。在椎间盘内仍然保留少量的脊索(髓核)。存在于哺乳类。
脊椎骨的胚胎发生:椎弓→脉弓→椎体
(1)生骨节的形成:脊索形成之后,体节分化为生肌节和生皮节,其内侧面的许多细胞分散出来,包裹在脊索周围,形成生骨节。之后每一个生骨节横列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组织疏松(头节);后半部分质地紧密(尾节)。进行重组时,每一个生骨节与后面一个生骨节的头节组合成一块脊椎骨的椎体→形成椎体的位置与肌节相互交错,肌肉收缩才有脊柱的弯曲
生骨节主要形成椎骨,每两个肌节之间有间充质将其隔开(肌隔),水平间充质(水平生骨隔)将肌节分开成为上下两个部分(轴上肌和轴下肌)
(2)椎弓和脉弓的形成:生骨节发出的弓片
(3)椎体的形成:鱼的脊椎骨在发生过程中,有三个来源
①围索中心(主要成分):由围在脊索外面的间充质形成的
②脊索中心:由脊索鞘本身加厚形成的
③弓片中心:这是由背弓片和腹弓片近端组织加入到椎体形成的
(以前错过)演化:原始的尾椎常见双椎体型(每一节体节内具有两个椎体,但后面的椎体只具有一个椎弓和一个脉弓)总鳍鱼和最古老的两栖类是双椎体型,其椎体是由前后两个部分(前面的间椎体和后面的侧椎体)羊膜类的侧椎体的比例增大(注意不是两栖),早期的爬行类的椎体是由一个大的侧椎体形成主体,而间椎体退化为一块小的楔形骨现代羊膜类间椎体完全消失,仅仅留有侧椎体(过去认为两栖类只有间椎体)
各类脊椎动物脊柱比较:
(1)圆口类的脊柱
脊索终生保留,没有分区,脊索外包脊索鞘。在脊索背面有软骨弓片(原始的椎弓)
(2)软骨鱼的脊柱
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