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题库(附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学生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种策略属于()。
A、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策略
B、统筹安排学习时间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环境管理策略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学生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属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资源管理策略的一种。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以及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题干体现的是对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所以选C。
2.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的阶段是()。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操作整合阶段,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在这一阶段,动作控制方面,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规则或原理学习相当于()的学习。
A、命题
B、符号
C、产生式
D、概念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规则或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习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命题的学习。命题是由概念组成的,反映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或原理通常可以用命题的形式来表述。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就是一个命题,它阐述了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规则或原理。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产生式是一种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知识表征,都与规则或原理学习的内涵不完全等同。
4.“看见一棵树被一幢房屋挡住,只露出一部分树枝和树叶,那么房屋肯定离我们更近。”这属于空间知觉中的()。
A、大小知觉
B、方位知觉
C、深度知觉
D、形状知觉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深度知觉是对物体的凹凸或远近的知觉。当看到树被房屋挡住只露出部分树枝和树叶时,我们能据此判断出房屋离我们更近,这是基于深度知觉中的遮挡线索来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所以属于深度知觉。大小知觉是对物体大小的感知;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认识;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位置的知觉,均不符合题意。
5.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中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划分个体发展,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顺序性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匀速进行的,存在着发展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6.按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9岁以下儿童属于()。
A、超习俗
B、习俗
C、前习俗
D、后习俗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9岁以下儿童大多处于前习俗水平。该阶段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产生社会规范的内化。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A、文化
B、网络
C、集会
D、宗教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一些非法的宗教活动可能会对国家教育制度造成干扰和破坏,影响教育的正确方向和目标,所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而文化、集会、网络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并不必然妨碍国家教育制度,它们可以在促进教育、丰富教育形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8.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不属于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所以答案选A。
9.下面选项中,()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A、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B、备课
C、成绩的考核和审定
D、上课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是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