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心肺脑复苏术外科学总论PPT课件.ppt
文件大小:63.64 MB
总页数:5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5.43千字
文档摘要

脑复苏的综合治疗措施脑复苏:防治心脏骤停后缺氧性脑损伤主要任务是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减轻或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功能。*脑损伤

是院内、外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的脑保护措施处理方式神经学预后处理癫痫发作持续监测EEG:识别昏迷状态下的潜在发作抗惊厥药:硫喷妥钠、地西泮、硫酸镁无临床证据表明能改善存活者神经学预后神经保护药物辅酶Q10、尼莫地平、糖皮质激素、地西泮等尚处实验室阶段,无临床证据低温治疗降低核心体温至32℃~34℃,持续12~24h(ClassⅠ)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能改善神经学预后目标温度选定在32°C到36°C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2015指南*治疗时机:ROSC尽早实施;靶目标温度:2~6h内降至32℃~36℃;持续时间:至少24h。低温治疗的理想温度曲线LuSetal.Stroke,2006.低温诱导低温维持复温*适应症禁忌症低温治疗2010AHAguidelinesforCPRandECC.*低温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与低温时间、降温幅度呈正相关。心血管系统低血压、心律失常;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功能下降,凝血因子活性减弱;免疫系统中性粒细胞迁移、黏附功能下降,炎性因子生成减少,易感染;代谢糖耐量下降,低血钾。*低温治疗的理想温度曲线LuSetal.Stroke,2006.降温低温维持复温复温速度过快易引起脑水肿、反应性高热、高血钾等并发症;以0.2℃~0.5℃/h复温较合适,停用降温措施后机体会缓慢自然复温;当体温升至36.5℃~37.5℃时,应用降温措施保持,防止复温、后反应性高热。积极预防昏迷患者发热是合理的。2015指南*思考1、何为高质量的心肺复苏?2、对于气道梗阻的患者,如何紧急开放气道?***可电击心律心室颤动(粗颤)心室颤动(细颤)无脉性室速(单形)无脉性室速(多形)*电击模式:非同步,双相波电极位置:胸骨右缘第2肋间和左第5肋间腋中线成人首次除颤能量:200J(儿童2-4J/kg)电除颤完毕后,立即开始5个30:2周期的CPR。再检查是否恢复自主心律及脉搏,需要时再次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1、持续高质量的胸外按压2、建立人工高级气道3、严密监测4、复苏用药**1、持续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应持续做胸外心脏按压,在进行电除颤、放置高级气道设备、开放静脉通路等操作时尽量缩短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若有条件,可监测CO2波形图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了解CPR效果。*高质量心肺复苏的要点1、快速按压(100-120次/分)2、用力按压(胸骨下陷深度5-6㎝)3、按压后保证胸廓完全回弹4、尽量减少中断时间(中断时间小于10秒)5、避免过度通气(人工呼吸过快或过猛)*机械胸外按压装置施救者有限、长时间心肺复苏、低温心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在移动的救护车内进行心肺复苏、在血管造影室内进行心肺复苏,以及在准备体外心肺复苏期间进行心肺复苏,机械活塞装置可以作为传统心肺复苏的替代品。**2、建立人工高级气道基本气道开放设备: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高级气道设备气管内导管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罩*人工气道建立后,即可接简易呼吸气囊或呼吸机进行急救通气,此时无须按照按压、通气比例,无需中断胸外按压。此时可给予高浓度氧。*3、严密监测1、心电监测2、动态血压监测3、动脉氧分压监测PaO24、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PETCO25、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6、肾功能监测(尿量)**复苏用药根据病人心搏骤停原因与心律失常类型,选择相应的复苏药物。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胺碘酮、利多卡因、硫酸镁、阿托品、碳酸氢钠、钙剂*肾上腺素-心脏骤停时使用无论心电图呈一条直线、室性逸搏、还是心室纤颤都应选用。它可变细小的室颤为粗大的室颤,大大提高电击除颤的成功率。如果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1mg/次,每隔3-5分钟重复给药。*胺碘酮-V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