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布氏杆菌病PPT课件 (2).ppt
文件大小:1.54 MB
总页数:3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3
总字数:约3.29千字
文档摘要

作业:1、布氏杆菌病有什么危害?2、怎么预防?**布氏杆菌病本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各种动物临床表现不完全一致,常见于牛、羊、猪等家畜(马例外,一般均为隐性感染,为血检阳性),并由它们传给人和其它家畜。以生殖器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临床上主要以流产为重要)、不育和各种组织局部病状为特征。*一、病原1.分类:布氏属分六个种,20个生物型。即马尔他布氏菌(又称羊型)有3个生物型,流产布氏菌(又称牛型)有9个生物型,猪布氏菌有4个,林鼠布氏菌、绵羊布氏菌、犬布氏菌。*2.形态:本菌为短杆菌,无芽胞和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各型菌株之间形态及染色特性无明显差异(但生物学性状和抗原性不同),常用柯兹洛夫斯基氏法染色,布氏菌染成红色,背景及其它杂菌染成蓝色;*布氏杆菌(?brucella)是英国军医bruce于1886年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布氏杆菌病)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来的。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有6种布氏杆菌,即羊种(brucella?melitensis)、牛种(b?.abortus)、猪种(b?.suis)、犬种(b?.canis)、森林鼠种(b?.neotomae)及绵羊附睾种(b?.ovis)。这6种布氏杆菌又可分为19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出羊种、牛种、猪种、绵羊附睾种和犬种布氏杆菌共15?个生物型。*临床上以羊种、牛种和猪种意义最大,羊种的致病最强。布氏杆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含有内毒素。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或卵圆形,传代培养后渐呈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布氏杆菌对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采用牛或羊的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作培养基。生长环境如有不适本菌可发生变异,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菌落由光滑型(s)变为粗糙型(r),当胞壁的粘肽(mucopep-tide)受损时则细菌变为壁不完整的l型。*这种表型变异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待环境条件改善则可恢复原来的形状。布氏杆菌有a、m?和g?三种抗原,g?为共同抗原,a、m?抗原在不同种布氏杆菌中的比例不同,如牛种菌以a?抗原为主,a:m为20:1;羊种菌以m?为主,m:a?为20:1;猪种菌a:m?为2:1。因此根据a、m抗原可鉴别布氏杆菌菌种。布氏杆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在血清学试验时可发生交叉反应。*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牛奶中可存活2?天至18?个月,乳酪中存活3~12周,冻肉中可存活2~7?周,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脏器中可存活4?个月,动物皮毛上可存活1~4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本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

*3.培养: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但以在肝汤、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有些菌株生长需要吐温40,牛型布菌和绵羊初分离时需要在10%CO2环境中生长.*4.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4-40日,干燥的胎膜中甚至存活更长时间,咸肉中40日,羊毛中1.5-4月,但对湿热和消毒剂较敏感。*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以感染的妊娠母畜最危险,它们在流产或分娩时,大量的布菌随胎儿、羊水、胎衣排出而污染周围环境,流产后在3年内阴道分泌物仍带菌,乳汁及感染的公畜精液中也含有布氏菌;*2.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播、还可经交配、损伤的皮肤、粘膜及呼吸道传播;*3.易感动物:范围很广,主要有羊、牛、猪;一般母畜的易感性大于公畜,年龄上以性成熟后的成年动物最易感,而幼龄动物有抵抗力。人感染有明显的职业性;*4.流行特点:(1)本病流行多见于牧区,虽然各型菌有其主要的感染宿主,但也能转移于其它宿主,在转移储存宿主过程中,常出现由典型株变成非典型株的现象。(2)有一定季节性,如羊型布病的发生是春季开始发生,夏季为发病高峰期,秋季逐渐下降。(3)母畜中以头胎发病较多,可占50%以上,多数母畜只发生一次流产,而二次流产的较少;在老疫区,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局部脓肿、胎衣不下,久配不妊者较多。*三、发病机理1、布氏菌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2、局部增殖后,沿淋巴管达局部淋巴结;3、进一步则侵入血流,构成菌血症;4、病菌在全身各组织器官,尤其是网状内皮系统(肝、脾、淋、骨髓),形成多发性病灶;5、病菌到达妊娠的子宫、胎盘、导致纤维素性、化脓性、坏死性胎盘炎和子宫内膜炎、不孕症;6、病菌经胎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