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留、替、删、补等)测试题带答案
1.下列句子中,“之”字需保留原意的是:
A.水陆草木之花(答案:A,保留原意)
B.吾欲之南海(答案:非A,需替换)
2.下列翻译中,正确使用了“替”法的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答案:A,正确替换)
B.吾日三省吾身。(翻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答案:非A,直接翻
译)
3.下列句子中,应删除的词是:
A.夫晋,何厌之有?(答案:非A,需保留)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
骨。)(答案:B,删除助词“之”)
4.下列翻译中,正确补出了省略成分的是:
A.刻舟求剑。(翻译为:在船上刻记号找剑。)(答案:非A,省略主语未补出
)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为: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
击鼓时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答案:B,补出省略的“
士气”)
5.下列句子中,“于”字需替换为现代汉语的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A,需替换)
B.苛政猛于虎也。(答案:非A,但同样需替换,此题设多选可含A,单选题取
A)
6.下列翻译中,未正确运用“留”法的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翻译为: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谈论赞赏的。)(答案:非A,正确保留)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为: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人。)(答案:B,将“三人”误解,应保留原意“几个人一起走路”)
7.下列句子中,可删除且不影响句意的助词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答案:非A,需保留)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翻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
染。)(答案:B,可删除“之”)
8.下列翻译中,正确补足了动词的是:
A.晋鄙嚄唶宿将。(翻译为:晋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老将。)(答案:非A,动
词“是”未补出,但此译意通)
B.吾从而师之。(翻译为: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答案:B
,补足动词“跟从”和意译的“当作”)
9.下列句子中,“以”字表示目的时需替换为: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答案:非A,表示原因)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翻译为:用被子围盖起来,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答案:B,虽非直接替换“以”为现代词,但此处“以”意为“用”,需理解性替换翻
译)
10.下列翻译中,未正确运用“删”法的是:
A.夫晋,何厌之有?(翻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答案:非A,正确
删“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翻译为: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传授已经很久了。)
(答案:B,未删去助词“也”)
11.下列句子中,“之”作为结构助词“的”时需保留原意的是: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案:A,保留原意)
B.辍耕之垄上。(答案:非A,需替换)
12.下列翻译中,正确替换了通假字的是:
A.甚矣,汝之不惠!(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答案:非A,虽意译正确,
但“惠”通“慧”未明确指出替换)
B.乡为身死而不受。(翻译为: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自身死亡都
不接受。(答案:B,替换“乡”为“向”)
13.下列句子中,应删除且不影响句意的语气词是:
A.甚矣,汝之不惠!(答案:非A,需保留以强调)
B.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为: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答案:
B,可删除“何如”前的语气停顿词,但此译已含意译处理)
14.下列翻译中,正确补全了时间状语的是:
A.朝而往,暮而归。(翻译为:早上前往,晚上返回。)(答案:虽未直接补“每
天”,但意译已含,且句意明确)
B.是岁,元和四年也。(翻译为:这一年,是元和四年。)(答案:B,补全“这
一年”作为时间状语)
15.下列句子中,“于”表示比较时需替换为现代汉语中的什么词?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A,需替换为“在……中”,但理解上可简化为
比较语境下的“比……更”)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虽B也有“于”,但此题问“表示比较时”,
A更直接体现比较意,若严格对应替换词,B中后“于”应替为“比”)
16.下列翻译中,未正确运用“留”法保留了人名地名的是:
A.晋侯、秦伯围郑。(翻译为: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