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引最全版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2.临床表现及诊断
3.治疗原则及方法
4.药物治疗
5.非药物治疗
6.康复治疗
7.预后及预防
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定义及分类定义概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根据阻塞血管的不同,可分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等不同类型,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是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根据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和阻塞血管的不同,可分为超急性期(0-6小时)、急性期(6-24小时)、亚急性期(24-48小时)等不同阶段。根据阻塞血管的位置,可分为前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等不同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完全性卒中、不完全性卒中等。临床特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偏瘫、偏盲、失语等。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其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和重度(31-42分)。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发病率趋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新发卒中,其中约70%为缺血性卒中。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120-160例新发病例。地区差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条件较好,卒中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发病率仍较高。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卒中死亡率较高,但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可能与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年龄分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即50-60岁和80岁以上的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逐渐加重,导致卒中风险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群卒中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脂质、胆固醇等物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流不畅。据统计,约8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高血压高血压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血压人群的3-4倍。糖尿病糖尿病也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脂代谢紊乱,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02临床表现及诊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神经功能缺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或失语,视觉障碍等。据研究,约85%的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面部口角歪斜面部口角歪斜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表现之一,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健侧歪斜。这种症状通常在患者发病后迅速出现,有助于临床快速识别卒中。感觉异常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感觉异常,如一侧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或过敏。这些感觉异常可能与脑部受损区域的功能障碍有关,对于判断卒中位置和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辅助检查方法脑部CT脑部CT扫描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显示缺血性脑梗死灶。研究表明,脑部CT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脑部MRI脑部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和缺血性病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与CT相比,MRI对超急性期(6小时以内)的脑梗死灶显示更为敏感。血管成像血管成像技术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等,可显示脑血管的狭窄、闭塞等病变。这些检查对于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标准包括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缺血性病灶,以及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功能障碍进行鉴别,如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颅内感染等。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是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