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一平台四主线”内涵提升策略研究
郭丹丹陈安柱
摘要:新能源汽车作为“双碳”赛道的主力军,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领域。开设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抓手之一。目前各类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内涵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数量以及质量的需求。为此,文章在调查国内外新汽专业内涵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一平台四主线”专业内涵提升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提升的策略建议,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提升,更好的对接当前产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双碳新能源汽车专业专业内涵高职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自此“双碳”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为力争实现此目标,2021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通知:要求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专业,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在国家级人才评选中,加大向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显然新能源作为是国家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的高端技能人才是顺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开设新能源汽车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虽然增加,但整个高职类新能源汽车类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内涵建设相对滞后,而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增长量却出现井喷,两者的矛盾需要职业院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类专业建设内涵,解决人才培养供求衔接问题。
2国内外专业内涵建设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院校注重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建设内涵提升,将工作过程所需融入到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国内主要面向工作岗位或者岗位群来进行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围绕专业建设内涵提升,各个传统专业都进行了相应探索。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专业内涵建设得到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专业建设重规划轻实施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初期都通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来谋划专业发展的蓝图,但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对行业以及市场等有力的调查,在专业建设理念和方法上都存在不足,编写的人员也仅仅局限于校内的老师,这导致编写出来的专业发展规划中空有虚无的蓝图,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专业建设无法根据行业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2.2课程体系脱离行业发展
在课程体系中真正的融入岗位工作需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基于新能源产业的变化和需求,在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尽可能实现课程与新能源产业实际发展变化的无缝连接,在课程开设和课堂教学中贯穿实际工作场景的需求。
2.3校内实训基地不能完全满足对接岗位的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手段,很多与岗位对接的实训仍然无法在校内实训场所完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实训老师本身缺乏实战经验,对行业、企业一线的发展动态了解不够深入,教育过程中不能将岗位工作过程与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结合,另一方面是由于场地、资金等条件制约,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还有待完善[1]。
3新能源汽车专业“一平台四主线”内涵提升模式
对接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结合现有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双碳”背景下的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一平台、四主线”(如图1所示)专业内涵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提升和专业建设内涵的提升,更好的对接当前产业发展。
从产教结合角度,紧跟行业发展动态,打造成技术提升、教师提升、产业切入的综合平台,让学生的技术技能与岗位匹配,教师的提升与产业发展对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衔接。
分别从教师发展角度、教学改革角度、赛学结合角度、技术创新与服务角度四条主线进行分析,打造清晰、实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四条内涵主线,形成“教师提升为基础,教学改革为主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前提,技术转化为目标”的四条相互支撑、协调促进的发展主线。
4新能源汽车专业内涵提升策略建议
4.1打造“三环四体”产教融合育人平台,解决教学要素与行业要求对接不系统问题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情因素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校企资源整合,搭建培养机制、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三环四体”育人平台(如图2所示),做到真正与企业接轨,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局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内涵,解决人才培养供求衔接问题。
学情因素分析:通过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学情因素分析发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性,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