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下《汽车装配与调试》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汽车制造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为了培养具有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汽车智能制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紧扣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国家教学标准,对接汽车制造与试验国际先进标准、汽车装调工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国家职业标准、1+X证书标准等要求,开展课堂革命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制造岗课赛证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同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持续落实“职教20条”,深化响应“三教改革”,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的综合育人机制,职业院校纷纷探索实践,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融通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围绕“岗课赛证”融通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施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基于岗课赛证的课程改革。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丰富生动实践活动。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
国外制造业发达国家对岗课赛证融通的研究更早,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企业积极广泛参与培训,各类教育形式随时互通分流,且以立法的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各地也较多地将岗课赛证融通应用于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改革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岗课赛证”在汽车制造相关的专业、课程方面融通的较少;二、关于在课程的融通中,缺少具体教学切合点的研究;三、针对在课程中的融通,缺少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因此,结合上述现状,以《汽车装配与调试》课程为例,开展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整体设计
1.以装调工岗位工作内容、装调工比赛和装调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要求为研究对象,找準“岗课赛证”四者之间的融通关系,落实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任务(图1)。
2.对接岗位、大赛、1+X证书等要求,重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路径对应的岗位、汽车装调工比赛、装调工证书等要求,将课程内容重构为装调认知、装调专项训练、内外饰与附件装调、发动机装调、底盘装调5个教学模块8个实战训练项目(图2)。借助汽车制造厂、教学培训中心等开展工学交替教学,落实“育训岗创”能力递进式实战育训体系。
4课程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
4.1解决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不匹配的问题
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基于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使培养的专业高技能人才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但实际存在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和工作技术脱节,与职业岗位不匹配的问题。
4.2解决职业认可度低的问题
学生在就业时,特别关注岗位工作内容、就业率、薪酬水平等,而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毕业生进入汽车制造厂,在汽车装调岗位上较辛苦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动力,无法主动、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潜意识里形成对职业的否定态度,认可度不高。
4.3解决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考核的问题
《汽车装配与调试》在课程改革以前的考核方式,多重结果、轻过程,“一考定分数”忽视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4解决装调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
以能力为本位,课程实施应围绕汽车装调工等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开展。但以往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装调操作技能的培养。
4.5解决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
在课程改革之前,汽车装配与调试的实训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学生的学习仅限于传统的课堂和简单的零件拆装,且教学资源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解决问题的方法
5.1岗课赛证融通,重组教学内容
根据汽车装调工、汽车维修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对接国内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维修企业目标岗位的要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真实工作任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英国汽车工业学会国际先进标准、汽车技术技能大赛评分标准、汽车装调工国家职业标准、“1+X”燃油汽车总装与调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以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确定课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提升汽车装调工、维修工能力培养规格,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5.2思政浸润,提高职业认可度
在教学实施中,将“理想·价值·人文精神”融入技能学习过程